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Ruttenberg法研究内蒙古段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计算了生物可利用磷,并探讨了磷对河流和海洋产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改进的Ruttenberg法对自然粒度下新鲜的黄河内蒙段干流表层沉积物及不同粒径黄河上游主要入河沙漠颗粒物中可溶性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两类颗粒物中生物可利用磷,并探讨了两类颗粒物对河流和海洋产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壤对磷吸附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4种发育于不同母质上的红壤对磷的吸附等温线,探讨了红壤与磷酸盐反应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红壤对磷酸盐县有很高的吸附能力,这主要是由于红壤中含有大量游离的铁、铝氧化物的缘故。改变红壤的pH即引起红壤对磷的吸附量的变化,这种现象可以用红壤中交换性铝量的变化加以解释。红壤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简单的Langmuir等温式进行很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湖泊沉积物记录的各项气候变化代用指标出发,探讨了用湖泊沉积物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污水吸附法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存在于水中的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控制出水中磷的浓度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吸附法除磷的研究现状。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吸附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吸附法一直是处理磷废水的重要方法,被认为是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宽浓度范围废水除磷的方法。本文采用三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吸附剂(活性氧化铝、水合氧化镧、新型稀土铈铁复合吸附剂)进行吸附除磷静态试验,考查在不同的条件下(吸附时间、温度、pH值)吸附剂对磷的吸附效果。本文为开发高效除磷吸附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基于对现代和古代湖泊沉积体的沉积组分的宏观沉积特征和显微组分的观察,提出了一种类似于应用在海洋钻探方案中基于海洋沉积物组分描述分类方法的灵活分类方案。该分类方案强调了沉积基质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组分可广泛的应用于湖相层组划分。  相似文献   

8.
富春江(富阳段)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物质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富春江(富阳段)水污染现状,对富春江(富阳段)的洋浦、永济浦和大源溪三个主要排污口附近的沉积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污染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为41.6~294.2g/kg,平均为145.3g/kg;凯氏氮含量为1.2~5.2g/kg,平均为2.6g/kg;总磷含量为817-1415μg/g,平均为1050μg/g。沉积物有机质、总氮、总磷水平对研究区底栖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威胁。沉积物的有机质和凯氏氮含量受排污口影响明显;但沉积物总磷含量受排污口影响不明显。生源物质之间以及生源物质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碳、氮以及粉砂粒存在同源性,沉积物磷与碳、氮以及粉砂粒不具有同源性,关于该区域磷素污染源还需进一步调研确认。  相似文献   

9.
无机磷在白浆土中的吸附与解吸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研究了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白浆土的表层和白浆层的磷酸盐吸附与解吸的影响以及在吸附和解吸过程中无机磷的释放和形态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铁铝氧化物对磷的吸附和解吸都有影响,其中无定形铝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且铁铝氧化物对吸附的影响程度超过有机质。磷被白浆土吸附后,火部分转变成铝磷(Al-P)和铁磷(Fe-P)。相对来说,铝对磷的吸附在快反应阶段强于慢反应阶段,铁则相反。把吸磷后的样品恒温静置,则Al-P逐渐向Fe-P和Ca-P转化。吸附磷解吸时,也是以Al-P为主。Fe-P是较好的“速效磷源”,而Al-P既是较好的“速效磷源”,也是很好的“缓效磷源”。  相似文献   

10.
以抚仙湖的新鲜沉积物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内源性磷释放实验,分析沉积物上覆水及间隙水中磷酸盐含量在培养过程中随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好氧与厌氧的条件下,磷酸盐含量随pH值、Eh值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然而,这样的变化规律不是pH或者Eh独立影响下产生的,而是二者共同影响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依托荔湾3-1气田开发项目,对处于南海北部陆坡区水深约500-150嘶的海底表层沉积物进行工程特性分析,通过对物理及力学指标的统计和曲线拟合,阐明南海北部陆坡区海底沉积物的土质组成、分布规律,以及土质参数在横向上与水深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变化规律和相关性。另选取水深超过1000m的表层沉积物取样进行纵向统计分析,揭示土质强度与土样深度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求得强度相对于深度的经验公式。通过上述分析,为将来此区其他海底施工作业或前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水下机器人--湖泊探测机器鱼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使用价值等做出了研究与探讨,并预测,不久将来,我国将大量采用机器鱼对湖泊环境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3.
吞吐型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徐志侠 《资源科学》2005,27(3):140-144
湖泊最小生态需水是协调社会经济用水和湖泊生态用水关系的核心.本文研究了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根据水文循环原理,吞吐型湖泊生态需水由入湖生态需水、湖区生态需水和出湖生态需水3部分组成.湖区最小生态需水分为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湖区最小生态耗水两个方面.入湖最小生态需水是为了满足湖区和出湖最小生态需水而必须对湖泊补充的水分.湖区最小生态需水是为了维持湖泊最低生态水位而必须保留和消耗的水分.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不仅要满足湖泊自身水量更新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水.根据河流连续体原理,用湖泊出口河道的最小生态需水作为湖泊出湖最小生态需水.提出湖泊最小生态需水计算模型.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的各个部分均有其不同的生态作用,其中某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创新》2009,(11):20-20
最近,美国科学家称,我们最遥远的祖先可能来自于湖泊而不是海洋,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进化理论。 大多数专家一直认为,生命最初从海洋中开始进化,但美国加州大学的肯尼迪团队在中国南方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化石。科学家在远古湖泊中发现了一些岩石沉积物,其中有一些是多细胞动物胚胎的化石,其可能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  相似文献   

15.
云南高原湖泊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面对环境保护与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为引导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高原湖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革 《中国科学基金》2000,14(2):101-104
通过介绍国内外湖泊演变研究、古湖泊研究计划、古水文数据与气候水文模型模拟等研究现状和动态,从数据和模型方面对我国在21世纪的湖泊环境演变的研究提出初步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7.
人工湖泊构建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湖泊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水利工程设施,在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现代城市建设、新型社区建设以及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建设中,构建人工湖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本文通过对人工湖泊的规划设计、防渗技术、景观设计及人工湖泊的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探讨了人工湖泊的构建技术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设计是人工湖泊构建的灵魂,有效而生态的防渗技术是人工湖泊构建的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和有效的管理是人工湖泊构建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的无机氮在扰动情况下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模拟了海洋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海水中NH+4-N、NO-3-N浓度的贡献。通过实验,观察到海水中NH+4-N的浓度与沉积物和海水的混合比例成负相关性。在不同震荡速率的试验中,60rpm震荡速率下的NH+4-N浓度逐渐降低到三种速率中的最低,120rpm震荡速率下的NH+4-N浓度升至最高。所选海区的沉积物在再悬浮过程中细粒径沉积物对上层水体NH+4-N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中粒径沉积物、粗粒径沉积物。海水中NO-3-N的浓度与混合比例和震荡速率均成负相关性。粗、细粒径沉积物在试验过程中对水体的贡献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中粒径沉积物对水体的贡献要大于粗、细粒径沉积物的贡献。再悬浮过程中沉积物对海水中NO-3-N、NH+4-N的贡献主要来源于KCl浸取态氮和HAc-NaAc浸取态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湖泊微生物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湖泊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被认为是世界上湖泊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样化的湖泊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但迄今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尚知之甚少。通过大规模的湖泊微生物组分析和比较基因组研究,可揭示我国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维持机制,阐明典型湖泊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组成,探索极端环境条件下湖泊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发现新的微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并通过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环境转录组成和蛋白组,揭示微生物驱动湖泊生态系统中关键元素循环的过程、机制及其环境调控机理。这些研究结果的获得,将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促进地球科学与生物学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学科持续发展,而且将为我国湖泊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及湖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对冬虫夏草多糖吸附特性,包括树脂预处理、冬虫夏草渗滤液的浓度、上样液的p H、冬虫夏草多糖液的流速及温度对冬虫夏草多糖吸附过程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的吸附条件。结果为:浓度2.0mg/m L,p H=6的水相流速为1.0m L/min,在温度为15℃时,为最佳的上柱吸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