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书是不能跟着感觉走的,但读书时确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味同嚼蜡,有时拍案叫绝。而读《王安石人才思想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则往往是使人凝卷沉思,有时甚至是长思不已。俗话说:“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后人论短长。”这位曾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大概是属于那种在身后遭议论最多的人物之列。古往今来,人们陈述了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这本《论稿》则转换了一个新的角度,对王安石的人才思想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比较系统的阐述。这不是一本单纯  相似文献   

2.
刘文飞新著《读与被读:世界文学名著十一讲》是一本外国文学通识课讲稿,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同属一类,不只会对听课者产生语文方面的积极影响,还会在学生们心中播下“文学用美的形式唤起我们心底的善”的种子。批评的激情与理论的“冰冷”能否兼备?本文重点分析该书中隐含的“作家文论”元素,指出整个讲稿具有一个潜在的贯通性理论命题——“人身上的悖论”,如果把《读与被读》的副标题换成“世界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悖论”,它就会成为有关人物塑造的诗学专论。本文作者切盼外国文学研究者用作家笔触丰满理论身躯,这类作家文论早该成为“理论化”“理论主义”之后现代文论的另一种样态,也切盼俄国文学研究者在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作家文论引导年轻学者重视理论思维,以此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李成 《中国记者》2018,(3):125-125
鲁迅无疑是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上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研究鲁迅在新闻学方面的成就亦有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徐人仲先生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他新近出版的集其研究之大成的《从新闻学看鲁迅》一书。  相似文献   

4.
对于闯关东这场世界移民史上规模最大、最悲壮的移民运动,中国太缺少关注的目光。从清朝初年至解放前,迫于生活和政治的压力,一批又一批关里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背井离乡,到荒凉的关外谋生,这一持续三百多年的移民运动规模浩大,先后有四千万子民或游历或扎根于东北大地。它影响深远,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壮阔的一页。可能有社会和历史学著作零星地反映了这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但始终没有一部生动再现这种庄重、宏阔、超迈精神的长篇力作。《闯关东》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且以其黄钟大吕般的高姿态提出了"闯"的精神,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留下了一部为人津津乐道的文学作品,也昭示着一种文化被重新发掘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鲁迅虽然得益于西方最先进的思想,但真正对他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却未必都是顶尖人物。思想上如此,文学上也如此。非但鲁迅如此,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也如此。  相似文献   

6.
“深受教益,增长知识,活跃生活,消除疲劳。”这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读了《扬子晚报》以后的评语。我觉得此语既生动形象又恰如其分,道出了许多读者的心里话。该报虽创刊伊始,但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四个  相似文献   

7.
一鲁迅与周作人起先“兄弟怡怡”,以后“成为参商”,即如舒芜《鲁迅、周作人失和决裂后的间接联系》一文所说:“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四日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八月二日鲁迅搬出与周作人同寓的北京八道湾寓宅,次年六月十一日鲁迅回八道湾寓宅取书物,周作人夫妇向鲁迅大骂大闹,从此以后,彼此避不见面(除了可能有几次避不开的集会上相遇),直到鲁迅逝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席话很是简明扼要,但是好像也就轻易放过了什么——我指的是加了括号的那一句,似乎未必在“大家都知道”之列。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7,(3)
想起鲁迅——读“阳光杯”获奖杂文文/肖云儒赤热酷署的那几天,读了友人推荐的刊于《陕西工人报》“阳光杯”杂文大奖赛中的十篇文章,生出几许清凉,几许绿荫,还有几许叫你额上发热、背上出汗的辛辣,又有几许发汗之后的豁然通畅。那是一种读鲁迅的味道,痛快、犀利、...  相似文献   

9.
就在我们身边,媒体竞争愈演愈烈,电波大战、报业大战、期刊大战、跨地域竞争、跨媒体竞争……然而,在战火中摸爬滚打的媒体想得到学界的帮助,它们多半会失望。不仅现行新闻传播理论基本不讨论竞争,而且没有一本——在2001年5月以前国内就是没有“一本”较为系统地集中讨论媒体竞争的专著——这大概是新闻传播研究严重滞后实践的又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0.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和部门问题的评论,三是一般政治宣传、节日、人物、  相似文献   

11.
雷达 《全国新书目》2008,(15):14-14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气质与精细的现实主义品质相融合的关于奥运的小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和矛盾的错综复杂性。在作者徐坤看来,只有敢于直面矛盾,敢于刺破负面,才能显示青春中国的真实风貌。青春之为青春,是因为敢于战胜腐恶,并在与腐浊的较量中,显现出勃勃生机。这里,建筑设计中的鸟巢——  相似文献   

12.
鲁迅逝世时,一幅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子覆盖在他的灵柩上。这不是当时政府给予的“宣付史馆”式的褒宠,也不是后来大人物给予的崇高评价,而是群众自发地奉献给他的庄严的谥号。自古至今,中国人中足堪承担这一溢号的只有他,鲁迅是千古一人。1981年鲁迅诞辰百周年时,我曾作《镝贯四章》纪念伟人,其第一章云:  相似文献   

13.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过去几个月。全球传媒市场最引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集团。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并购频繁发生的今天。默多克出资56亿美元收购道琼斯原本谈不上惊天动地。可偏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媒体的热烈关注,整个收购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前后共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完成。谈判过程如此艰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琼斯集团的员工担心在收购后,《华尔街日报》“报道独立公正”的传统品质,会在默多克的资本大棒下遭受扭曲和破坏。 “利益最大化”的商业规则和“采编独立”的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尖锐冲突,是此次收购战中双方争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各界关注的最大焦点。本文拟从此次传媒并购案出发,深入剖析“采编独立”此新闻专业理念的精神内核,介绍其在西方媒体实践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就“采编独立”在国内传媒业中的实施可能和操作方法略作探讨,力求对中国新闻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读孙郁的《鲁迅与胡适》,确是让人兴奋不已。一篇《阿Q正传》,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竟颠覆了旧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秩序。鲁迅与胡适那一群人掀起的启蒙大潮,为“关在铁屋子里”的青年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打开了两扇窗户。“五四”运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的精神仍然滋养着后来的学人。鲁迅他们留下的遗产是这样的丰富、别致而又沉重,在这份遗产面前,后来的继承者们或是局促不安,或是虔诚皈依,还有些人竟至一筹莫展了。确确实实地说,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到这份遗产的价值。孙郁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如他所说,“描写鲁迅与胡…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是鲁迅先生(1881-1936年)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今年则是《晦庵书话》作者唐弢先生(1913-1992年)去世20周年的纪念日。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借犀利的文字抒写生动的形象描绘世态人情,凭深刻的社会批评彰显人性的关怀指明人生方向。毛泽东曾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长期以来,时政评价、中学语文课本和中国文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最有影响的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一九二二年休刊,共九卷(一九五四年发行影印本)。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称《新青年》。自第八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曾一度以该刊为机关刊物,由瞿秋白同志任主编,这说明五四时期新思想新文化这个基本宣传阵地,一直是在共产主义者领导之下的。主要撰稿者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该刊主要刊载政治、文艺、教育、文字改革、世界语等方面的文章,体裁有政论、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译文、通信、国内外大事记等。该刊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致许广平书简》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全书收集了鲁迅在北京时期、厦门时期,以及在上海时期回京探亲时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七十八封,全部根据当年鲁迅致许广平的原信手迹录出发表。编者还对书信作了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鲁迅诞辰的日子里,读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使人感奋,受益不浅。从百年一遇的纪念意义上说,它是一本珍贵的文献,从作者们与鲁迅的亲密关系上说,它又是一本很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全书的作者六十三人:既有鲁迅的同时代人,又有他亲自教诲过的学生和接受过他的指导的作家,还有他的子侄儿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