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伴随着国家课改潮流,1999年以来,我校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2002年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被省教科院专家称之为“镇江一中模式”,学校也被确定为苏南片研究性学习师资培训基地。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结构影响人的素质结构,课程标准及课程的实施水平影响人的素质水平,为此,国家教育部抓住这个核心,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重新构建的一系列课程中增加了一项必修课——研究性学习,同时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前,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我校根据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正在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旅游风景区学校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已被立项为省级研究课题,本人承担了子课题《溪口旅游区介绍》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校本课程设计中我大量地融合了研究性学习,下面谈谈本人对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郭继东 《教育科学》2001,17(4):22-24
研究性学习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辨析。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一门独立课程,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的继承性有时代的发展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长久存在的价值,这门课程应当定位于国家宏观控制、学校具体开发、学生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4.
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课程是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它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出现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虽然两者在课程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就其课程的具体实施来说,都面临着一些共同性的困难,其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待人们深入探讨与研究的共同问题。本文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入手,寻找较为合理的开发方式,并对研究性课程开发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为学校有效地开发研究性课程提供借鉴。   一、关于研究型课程开发范式的选择   课程的开发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5.
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很多学校为了开展好研究性学习,他们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多方面大动脑筋,却往往忘了班务管理也是一种尚未开发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开设的新型课程。由于尚处于探索实施阶段,一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走入了误区。教师应积极探索研性学习的规律,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使研究性学习走上正道并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7.
张彦 《职业技术》2006,(10):108-108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热点。人们对它的重要性也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研究性课程,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目前的现状看,大多数学校仍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单独的课程.没有和学科教学结合。研究性学习不是“研究性课程”的专利,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融人课堂教学中以真正的改善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才会更有生机。  相似文献   

8.
(接第 8期 )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发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定位,研究性学习由学校负责开发并组织实施。学校的开发工作可抓住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选定三个主要环节来进行。  1.目标的设定  目标是设计内容和组织教学方式的依据,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学校不但要十分重视目标的设定,还要设定得恰当,使研究性学习的设置和教学能获得期望的效益,学校在设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住设定目标的依据。学校设定目标的基本依据是:  ①课程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即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也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与实施保障。当前,"研究性学习"还没有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让研究性学习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能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社会责任心和自信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校和教师掌握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完善。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1.主体性特点研究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当今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在开发和实施时,人们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这种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的类型有何不同,仍然感到难以把握。有的人直接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套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界定中;有人主张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来开设等等。这种对“研究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就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要经过学生需要评估、拟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组织其课程材料、实施其课程方案、评价其课程方案等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要受到政府政策、社区、家长、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硬软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大这点。本对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的本质、特征、组织与实施、评价及其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对几年来我国关于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问题的讨论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课程比学科课程更具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过程性,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才能促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和谐发展。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开设依赖于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组成的开放的复杂的课程教育的执行系统(以下简称“执行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转型,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构建研究性学习,以弥补现有教法存在的缺陷。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构建,是包含着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等三个层次的教法改革。要从目标设定、问题设计、组织与评价等方面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框架,并通过教师改革、“管法”改革为其构建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基于项目开发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项目开发中实现对课程学习的进一步深化。项目开发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目标明晰化、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研究型学习课程开发,也要重视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设计,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项目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教学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课程选择与组织是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选择应以学习经验,即学习者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在课程组织方面,研究性学习倡导通过课程统整实现学科知识、个人与社会、师生活动以及学校人员之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一门新型课程,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开设。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亦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探讨高职院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程,其中突出的是研究性学习。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探讨,我们认为不论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还是用现代学习理论来研究,研究性学习切实体现了主体性学习,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在实处。因此我们在全面研讨的基础上,以天津第三中学为实验点,对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年多的探索,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领悟与体验。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认识1.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相应的研究课题为载体,我们在设计和选择课题时,应把握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研究型课程与学科课…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已经出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课程,仍然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然而,许多教研员、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对这门新型的课程依然感到困惑:农村高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在学校到底怎样实施才是有效而且合理的?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怎样评价与管理?本土的经验有没有?等等。为此,本刊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香港华夏基金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项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研究”负责人崔允淳教授组织专栏,发布该项目组在进入学校现场开展研究的部分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