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犯错后,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否定,从而消除并转变不良行为,这即是教育惩罚,其内涵足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教育惩罚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学生只有改正错误并做出良好的行为,才能减弱或消除痛苦。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自古代教育中就有,如果运用合理可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自己错误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李逢超 《班主任》2000,(8):30-31
惩罚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惩罚可以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惩罚常常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痛苦和羞愧,从而起到教育导引作用。适当、适度的惩罚对培养学生的耐挫拆心理素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所谓惩罚,无非是施以痛苦及剥夺需要。教育中根据需要让被教育者有痛苦的经历及剥夺他们应有的权利都属于教育惩罚行为。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目前的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惩罚与行为类惩罚。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将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让其反思其过、对做卫生不认真者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惩罚与奖赏一样,是教育…  相似文献   

4.
惩罚教育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实施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少或遏制不良思想行为的再次出现,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和规范行为的措施.惩罚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其否定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非其本人,因此惩罚应讲求对事不对人,只宜就事论事,切不可借机搞"错误扩大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5.
刘学廷 《班主任》2006,(5):13-13
惩罚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 但如果惩罚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成为伤害学生心灵和肉体的刑具.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良性惩罚” 所谓惩罚,是指对违犯法律法规或某种约定者施以某种痛苦及剥夺某种权利或需要.以示惩戒,达到维护大众权益、维持公共秩序的作用。而教育上的惩罚,是指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以达到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有效地遏止其不良行为蔓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姜国  谷英姿 《吉林教育》2008,(18):15-16
教育惩罚是一种促进学生改正错误的教育手段,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惩罚中适当的痛苦是必要的,因为学生要想消除痛苦,必须先改正错误。教育惩罚中的痛苦由谁来施加给学生呢,或者说谁是惩罚的主体呢?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最常见的惩罚主体,有时学生个体  相似文献   

8.
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不良行为.惩罚是从一定的教育目的出发,利用学生犯错误这一良机,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虽然它有时要借助于一定的强制手段,但其目的不是让学生"痛苦",而是让他们改进自己的行为,以便能理解规范,自觉地遵守规范,维护校园、班级的良好风气.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惩罚有一个严格的尺度标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惩罚呢?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几点应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措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把它称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思想和行为两种类型,思想类的惩罚早在我国古代就实行了。例如家长对子女犯了错误后让其当着众人的面承认错误。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则实行对犯错误的学生扣思想品德分。在班会上作检查,或根据犯错误的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等纪律处分。行为类的惩罚教育,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惩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惩罚是通过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以防止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教育手段。以合理性作为标准可以将教育惩罚分为合理的教育惩罚与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合理的教育惩罚舍乎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并具有教育性。合理的教育惩罚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予以保留。教育惩罚的实施应该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并符合教育目的和教育艺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惩罚是一些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否定学生的某种行为,在其情绪上引起痛苦和羞愧的体验,从而抑制不良行为。适当、适度的惩罚可以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但是,惩罚是一种消极的强化,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近来,一些极端事例常见诸报端,我们周围也存在这些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被老师殴打致伤致残。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见,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惩罚是对违纪学生的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遏止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是一种硬性教育。惩罚也是一种施爱教育,它和所有的教育一样,都是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的,只不过惩罚是一种特殊手段的施爱教育罢了。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说服教育为主的柔性教育相辅相成,是缺一不可的一种教育手段。一、惩罚教育的原则惩罚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手段特殊,既要使学生在惩罚中得到进步和提高,又不至于因惩罚而积聚愤恨情绪,以致伤害学生。所以,教师在使用惩罚教育时必须谨慎行事,掌握几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3.
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不良行为。惩罚是从一定的教育目的出发,利用学生犯错误这一良机,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虽然它有时要借助于一定的强制手段,但其目的不是让学生“痛苦”,而是让他们改进自己的行为,以便能理解规范,自觉地遵守规范,维护校园、班级的良好风气。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惩罚有一个严格的尺度标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惩罚呢?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几点应值得我们注意。一、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就是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这也是教师儿童观的反映。所谓儿童观就是…  相似文献   

14.
自然后果法     
卢梭(1712-1778)依据自然教育理论,反对体罚学生,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他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导致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5,(7):6-7
作为一名教育,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首先不能带着泄私愤、消火解气这样的动机去惩罚学生。因为,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去再犯。带有私人情绪的惩罚或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都已失去了惩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有的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说谎、吸烟、欺侮小同学、随便拿家里的钱、赌博等。这种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其他学生。教育这类学生,使人颇感棘手,批评、惩罚对他们似乎不起作用。请问,如何才能使他们弃旧图新呢?楚雄李云鹏  相似文献   

17.
对教育惩罚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人和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教育惩罚是教师的职业权利和义务。恰当的惩罚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惩罚不当也会给学生和教师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教育惩罚的实施要分清主体和客体,明确范围和形式,依照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讲究实施的艺术,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过我们:"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和成熟的时期,可塑性很大,他们既需要教师的激励和关爱,更需要教师的"修枝去杈".在学生的错误面前,教师一味地宽容和姑息会助长他们的不良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教育的一大失败."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赏识教育的补充,虽然不广泛提倡,但运用恰当,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科学而适度地运用"惩罚"手段是可行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出发点,以惩戒为手段,以不伤害学生的身心为原则,以达到制止不良行为的目的。教育惩罚是一种艺术,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因此教育惩罚必须讲究策略。1、惩罚的适度性策略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上已有重视即可。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有时一个机智的幽默、表情…  相似文献   

20.
当儿童用荒唐的行为,错误的举动,悖禽家长的愿望时,作为家长很可能会考虑采用惩罚手段进行教育。惩罚教育与孩子痛苦的情绪体验相联结,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将孩子的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是对孩子正面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但是,如果对孩子滥施“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