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先导.让别人做他总是不愿做的事,他虽勉强而为之,也未必成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先导。让别人做他总是不愿做的事,他虽勉强而为之,也未必成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3.
双机制学习理论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李志厚基础教育离不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中小学,好学生都不愿别人称他为“高分低能”,好教师最怕别人说他(她)“照本宣科”、“满堂灌”。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  相似文献   

4.
当社会各界纷纷把惊羡的目光聚焦于全国知名中学的高考骄子时,我们时常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全国知名中学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设施,每年高考出骄子,出状元是众望所归。但是,能享受到如此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据2005年教育部门的权威统计还不足十分之一),而为数更多的学生是在二流、三流甚至四流的学校攻读,这些学校路在何方?“盐碱地上”能不能催生出“稻花香”?这些学校的学生能不能手缚苍龙,笑傲高考?正是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对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所县属中学——江苏省阜宁中学进行了专访。希望对这所在2005年高考中诞生了全省“双璧”的县域中学的解读,能给我们更广大的考生、家长和学校以启迪。  相似文献   

5.
东春 《辅导员》2014,(6):66-68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风水岭。”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一流人才”,关系到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以适应未来时代。显然,仅以记忆存储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  相似文献   

6.
林苏华 《考试周刊》2012,(79):52-53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创造性的一个板块,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美国的一位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语文教师应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有个洋思村,村里原本是一片沟壑纵横、芦竹丛生的荒地,1980年,荒地上建起了一所中学,10多年后,就是这样一所偏僻乡村的普通农村初级中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今天,这所曾经被称为“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已成为  相似文献   

8.
我和我的许多同学都曾抱怨不已。如果不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不是志愿填报不当,怎么也不至于被“扩招”进这么一所“三流学校”。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泰兴市的洋思中学,20年前是一所被称为“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初级中学。现在,它已经成了“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的典型范例之一,成了中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有人说:“中国的学校不要说都办成这样,要有一半这样,哪怕是十分之一,中国也就成为教育强国了。”洋思中学是个奇迹,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奇迹呢?细看洋思中学走过的历程,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五点启示:一、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健全发展在洋思中学,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所农村中学已经连续十年保持百分之百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同…  相似文献   

10.
本期策划。涉及到一个人——蔡林森。将视野聚焦到一位校长身上,这在本刊有“独家策划”以来,还是第一次。在基础教育领域,蔡林森是一个不甘寂寞,一再创造神奇的校长。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将一所“三流的设施、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师资”的农村联办初中——泰兴市洋思中学,办成了“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优质学校,“洋思经验”不胫而走,“洋思的魅力”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1.
“阅读五课型”、“作文三流程”的具体实旋旨在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挖掘学生潜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唐子 《中学教育》2005,(4):60-60
我和我的许多同学都曾抱怨不已。如果不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不是志愿填报不当,怎么也不至于被“扩招”进这么一所“三流学校”。  相似文献   

13.
高考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温故知新,是再发现和新认知。以高考试题作为问题来组织教学,通过试题的讲评,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具体而言就是:以“真实情境”的试题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别有洞天”的试题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以“非同寻常”的试题来形成观念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物理高考以及模拟试题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开展“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教学是培养学生可迁移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新高考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晾衣绳”问题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造成高校学生不愿提问的原因,提出了对中国高等教育以“课程标准”来取代目前的“教学夫纲”的建议。指出了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课堂教学之魂和科研之魂,同时也提出了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怎样做好历史问答题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作为中学“一线”的历史教师 ,在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 ,颇感学生这方面问题多多。本文仅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答题无“历史味”作一粗论 ,以引起各位同仁对此问题的重视。回顾高考的历程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 ,高考问答题为识记、理解 ,难度大点的就是分析与综合 ,考生在问答题上的回答多以“呆”“死”为特点 ,充满了“历史味” ,可是让人“闷”。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高考考能力 ,教师就大谈能力培养 ;学生更希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能力倍增。高考问答题…  相似文献   

17.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是学校培养跨世纪高科技人才的基础性环节。当前,这一工作在城市中小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农村学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成了“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在当前的农村学校,“升学”被大部分学生及家长认为是跃出农门的唯一途径。一些教师被迫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被迫追求高分数。为了考个好分数,为了在中考和高考中取个好名次,一些教师只能沉溺于题海战术中,都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辅…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高考备受世人关注,从媒体对高考“状元”的过度热炒中我们也能够沉淀出一些理性思考。其实,从“状元”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如今高考能够取得不俗成绩的,都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在如今的高考中并不占优势,换言之,我们认为,高考已进入全面素质竞争的时代。素质教育不回避升学竞争。教育专家燕国材最近撰文指出,我国教育改革不理想的症结之一,是让“素质教育流于空谈”。在他看来,素质教育并不神秘“,所谓素质教育,则是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本期“高考感悟”《从高考看学生全面素质竞争》一文,从考试的功能和目的、检测目标和过程、结果运用和招生方式、高分个案分析等方面印证了这一观点。《高考“状元”告诉了我们什么》一文,以今年四川省文科状元陈璇卿为例进行“个案分析”,说明学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就可能获得全面发展;随着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升学竞争中取得优良成绩就在情理之中。“试卷例谈”以今年高考政治试卷的分析为例,谈到了高考命题的方向性变化——《高考试题导引学生走出“象牙塔”》,它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关注社会生活;既要熟练掌握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又要灵活运用政治学科的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了解时事的来龙去脉,又要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地分析时事问题。“制胜之道”以坚持抓好高中体育教育的理念和做法,阐明了《学生不“断练”,人才方合格》的道理,揭示了那种“挤体育保升学”做法的得不偿失。因此,无论从整体看,从个体看还是从命题看,升学竞争实际上已是全面素质的竞争。透过这个现象能让人们明白,抱残守缺、不思变革、死抱着“题海战”“、疲劳战”不放已远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主流,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9.
以三流师资,三流生源培养出一流学生而名闻遐迩的洋思初中,其精湛的课堂精讲艺术令人叹服: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累计不超过十分钟,有的仅七分钟,且听课教师、专家现场测试,达标程度相当高。洋思人为什么能把许多教师视为畏途的精讲落到实处?洋思人怎样精讲?一、精讲的前提──学生先自学洋思创造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自学,教师不开讲”。操作上主要运用目标教学法。每节课开始,学生先根据教师指导的目标和学法自学;或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或模仿例题尝试练习;或查阅资料,思考探究;或分组讨论,…  相似文献   

20.
要想提高高考语文成绩,必须培养学生“熟悉”的陌生感。所谓“熟悉的”是说对高考试题有一种似曾见过的感觉;所谓“陌生感”是说学生其实并没有见过这种试题。总的说来,就是要使学生对高考试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积淀,需要较长时间和艰苦努力才能培养出来。这实际上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好方法。 第一,教师要尽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见多识广 办法是:教师根据近年高考试题所考的知识点和知识面,花大量时间去为学生查找、设计一些与之类似的知识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