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教育:甸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切呼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以来,“公民教育”的话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浓厚兴趣。本文仅从中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这一线索出发,探寻当今我国提出“公民教育”的深刻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同时,作者还希望辨明:通过“公民教育”培养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进而建设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
匡卫红  李湘刚 《考试周刊》2011,(81):184-187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而不断创新,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在某种意义上,高校公民教育就是培养现代文明人的教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需要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需要高校培育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面对目前高校公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发挥高校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和谐互动关系的实现,有利于高校全面开展公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公民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一切从“你”——一个具体的人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自律”和“规则”意识;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与仪式教育对公民的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加快了其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以“服务学习”理念来建构公民责任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服务等公民实践活动当中,实现公民知识与公民行动、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有机融合,最终更好地实现培育公民责任感和健全的公民品质的公民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公民教育是指在承认并尊重人的主体性前提下,培养并造就健全、自律,能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即由注重政治教育转变为注重公民能力的培养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客观上说,良好的公民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所追求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7.
恽代英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这是恽代英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学校构建成一个民主社会,让学生在参与这个环境的种种活动中养成健全的公民,是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恽代英认为,健全的公民必须具备独立思想、独立行动、自尊、自信、适应团体生活五大素质,把为民众服务作为义务,并具有对国事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为此,恽代英提出了以“养成健全的公民”为目标的教育改造的实施方案.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戈 《中国德育》2010,(8):37-39
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前提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及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整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环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公民意识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是培养健全公民意识、引导正确公民行为、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新时期,我国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已经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公民教育,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公民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合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理性精神的公民,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可 《教育学报》2023,(2):29-43
通过分析联合国、欧盟和部分发达国家近十年相关文献,发现国际社会对数字素养的关注呈现出从重视“技术素养”到提倡“公民素养”的趋势,强调数字化生存、交往、礼仪、道德、伦理、法规、权责等素养的重要性,由此催生一种新教育模式——数字公民教育。借鉴其理论体系、政策指引、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等经验有望为我国数字时代的德育变革提供创新思路,建议引入“联通主义”视角,开启跨学科研究范式;开发专业配套资源,提供支持型政策文本;采取“超越保护主义”立场,探索参与式课程教学;鼓励多主体共育模式,激活全方位社会服务。数字时代德育的核心任务是培育合格的数字公民,帮助青少年实现“虚拟—现实”生命状态的动态平衡、“线上—线下”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自主建构知情、安全、健康、自律、尊重、包容、积极、负责的数字公民品格。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的政治——文化范式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契合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公民教育就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在我国践行公民教育,政府应从集权过渡到放权,学校应从“政治”教育过渡到公民教育,公民则应从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2.
公民的本质精神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本质精神体现在公民实存的历史和发展中,古代社会确立了公民的基本内涵,近代社会发展了内涵丰富的公民精神。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实行转向并回应现代公民精神缺失的一种建构性策略,公民道德教育所要建构的就是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相契合的体系。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为对象,以培养“德性公民”为目的,以实现公民精神为宗旨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终身教育体系。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不仅要以公民的本质精神作为着眼点,而且要针对公民本质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实存状况,确定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有效途径,并将建构的关键点放在提出实践措施上。  相似文献   

13.
价值与模式:历史视野中的我国公民教育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贝  周光稷 《教育学报》2007,3(4):63-68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即使当前的公民教育研究看上去与“公民社会”理论的话语体系相对应,中国公民教育的建构也远非如此简单。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所依托的,不仅是中国当下正在建构的“公民社会”蓝图,还有百年以来中国纵横交织的现代化历史,以及东西方学术冲突融合的积淀,这些因素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公民教育构建的价值和模式。只有明晰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各种理念的历史来源及其合理性,公民教育的展开才能具备现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国际视野下的中美学校公民教育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教育的历史追溯与现状概况公民教育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历史背景中,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公民权利范围普遍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资格被确定,这时康德对公民社会作了深刻的研究,提出要建立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于是培养健全的公民被作为教育的核心课  相似文献   

15.
公民素养是指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由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技能、公民行为四个具有内在的知行合一关联的要素构成。对我国9个省份的17所高职院校的1821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综合剖析高职学生公民素养的现实样态后,发现高职学生公民素养呈现出公民知识的“累积”与“碎片”并存、公民意识存在“强认同”与“弱体验”反差、公民行为的“他律”与“自律”偏在、公民技能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结构失衡等特点。优化高职学生公民素养,应以公民素养四维要素为经,以高职学生公民素养现实样态为纬,采取“零存整取”方式,重构校园体验文化,创设公共参与渠道,甄选多样化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倡和发展公民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对我国而言,公民教育也成为我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由公民教育展开思考,参考、借鉴西方优秀的公民文化和公民教育模式,改善我国现有的公民教育现状,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公民教育体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公民社会培养人--公民社会与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的产生及发展有其历史延续性。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关照其现代性及本土性特征。尤其在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对其作出合理回应,从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方面作出恰当选择,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20.
<正>中学阶段是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的现代公民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的公民教育要用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积累自我实践的经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受教育者真正变为教育的主体,以此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参与技能。一、积极推行课程实践活动在教学中通过主题演讲、专题研讨、小组活动、研究性小论文、辩论赛、情景模拟等课程实践形式,达到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