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前期词人张先,以三首妙用“影”字的词著称于世。他的词集中带“影”字的词共31首,内容有自然风光的描绘.离情别绪的抒写,士大夫豪华生活的再现等。词风清新秀丽、曲折委婉、意境幽深、文笔之妙、巳臻化境。  相似文献   

2.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王国维这里讲的就是“通感”问题。春天来到,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宋祁的诗句把听觉与内心感觉沟通了。风吹云破,月光普照,花影在地。“化影”,是看到的,“弄”,属于触觉范畴。张先的诗句把视觉与触觉沟通了。尽管王国维这里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名称,然而他是在说不同类型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而且这样的沟通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十咏图》为张先82岁即宋熙宁五年(1072)集其父张维生前所咏自爱诗十首衍生创作而成的一幅娟画,取景湖州名胜之一的南园。这幅宋代古画珍品是国宝,也是地道的湖州评议物。周密《齐东野语》有张先《十咏图》及藏于其它的记载,以后流出,后又为清宫珍藏,复又从宫中流出。1995年才为故宫博物馆从拍卖会上买回而予收藏。此画右桷证张维系张先之父、而张维一生未宦。知湖州的太守孙觉为之序,由此画而论述人生及文人在世的各种问题,提出个人观点。湖州人、学者陈振孙为此画所作之跋,进行多项考证,推崇张维、张先父子“耄期,流风雅韵”,可谓呈乡衣冠之盛事”,称赞张维之诗“清丽闲雅”,此《十咏图》价值如同珙璧。张维的《十咏诗》、张先的《十咏图》、孙觉序和陈振孙跋于后人尤其于湖州人,皆有史学、文学和地方文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同其他的语言相比较.汉语的独特审美功能,在于其为一种联想丰富的声音符号系统.汉语语音极有助于“通感”艺术的施展,所谓“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语),就是声音唤起了形象的联想。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相似文献   

5.
《十咏图》为张先 82岁即宋熙宁五年 (10 72 )集其父张维生前所咏自爱诗十首衍生创作而成的一幅绢画 ,取景湖州名胜之一的南园。这幅宋代古画珍品是国宝 ,也是地道的湖州文物。周密《齐东野语》有张先《十咏图》及藏于其家的记载 ,以后流出 ,后又为清宫珍藏 ,复又从宫中流出。 1995年才为故宫博物馆从拍卖会上买回而予收藏。此画可确证张维系张先之父 ,而张维一生未宦。知湖州的太守孙觉为之序 ,由此画而论述人生及文人在世的各种问题 ,提出个人观点。湖州人、学者陈振孙为此画所作之跋 ,进行多项考证 ,推崇张维、张先父子“皆耄期 ,流风雅韵” ,“可谓吾乡衣冠之盛事” ,称赞张维之诗“清丽闲雅” ,此《十咏图》价值如同珙璧。张维的《十咏诗》、张先的《十咏图》、孙觉序和陈振孙跋于后人尤其于湖州人 ,皆有史学、文学和地方文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张先“以小令作法写慢词”孙维城词兴起于晚唐五代,至宋初趋于成熟。宋初词家对词的发展功莫大焉!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为其中翘楚。然而论者往往忽略张先词的历史作用,论雅词则谈晏、欧,论慢词则称柳永;对于张先,只言其“三影”名句,吉光片羽,何足名家!实...  相似文献   

7.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拾趣     
以名句而得名昀词人北宋文学大家宋祁(字子京,曾任翰林学士和工部尚书),有一次他专门去拜访词人张先。待到张先家门口时,宗祁对门人说:“通报你的主人,就说宋子京尚书要见‘张三影’郎中。”(郎中是张先的官职)张先听了,急忙出来通接,刚走到屏风后面就高兴地说道:“是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来了?”  相似文献   

9.
宋诗名句多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代宋祁的《玉楼春》。这两句词描写春天的绚丽景色,绿杨笼烟,晓寒微侵,红杏竞开,春意盎然。“闹”字用得尤其活脱,巧用通感,描绘出红杏枝头百花竞放,争奇斗妍,蜂蝶争飞的蓬勃春光,使人好像听到春的呼喊,春的歌唱,视觉感受沟通了听觉感受,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把美好的春光写活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宋祁因这一名句而获“红杏尚书”之美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张先《天仙子·送春》。这两句写春天的夜景,夜色降临,池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地…  相似文献   

10.
钱丰 《语文知识》2004,(7):35-35
《文汇报》2003年11月16日“学林”版刊载了方健先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文,文中说张先《苏幕遮》词中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后来为毛泽东所化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宋代词人张先“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之句,源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相似文献   

11.
风花雪月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吟风弄月又似是诗人们的专利。诗人爱月,月爱诗人,“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在我国历代堆叠而成的诗词群峰上,汇聚而成的诗词长河中,始终朗照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始终流泻着一股清冽的月辉。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熙宁间,与张先一道开创宋词新风的柳永、晏殊、欧阳修一时俱逝。张先作为词坛耆宿,主盟曾经鼎盛一时的吴越词坛,与初濡词笔的苏轼唱酬,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及有利的环境、时机,对苏轼日后缔创“东坡范式”产生了直接的、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宋前期的词坛上,以“三影郎中”著称的张先,是个颇有特色的词人。据《古今诗话》记载:或因张先《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而谓之“张三中”。但张先很不以为然,举已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嫩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三句,而辩之曰:“此余平生所得意也”,“何不目之‘张三影’?”这则记载很有价值,它从侧面向人们透露了张先词的题材、思想内容的主要方面,及其艺术描写的细腻、深婉的特色;而张先自己以“张三影”辩之者,乃  相似文献   

14.
走进古典诗词这座奇异缤纷的大花园,写“影”的诗句如朵朵奇葩,千姿百态、浓香醉人,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有动态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也有静态的“帘押残花影”(张先《归朝欢》)、“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吕岩  相似文献   

15.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张先词自觉且大量用题序,在“写景—纪游词”“女性—恋情词”“酬唱—送行词”的书写中,取得了较好的叙事效果。张先的“写景—纪游词”,题序纪实了景地与游人,使正文片段性事件、场景的书写能够展开清晰的叙事还原,情感书写有事可托。张先的“女性—恋情词”,通过题序表露叙事者身份,揭示正文叙事是“代言体”或“自言体”。“自言体”的出现,能投射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怀。张先的“酬唱—送行词”,题序交代了酬唱、送行的信息,使得正文或直接或含蓄的送行叙述有了依据,正文对友人的政治书写、作者的赞颂之情落到实处。题序的叙事性分析可为词的解读提供场景还原与缘情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张先的词与柳永齐名。宋初词以小令为主,张先不仅小令写得很好,还是一位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作家,对词的形式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实则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尚不能与柳永相比。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这些“影”字句,往往动中显静,以朦胧飘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宁谧的意境。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他自己也很得意于“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及《归朝欢》的“娇柔懒起,…  相似文献   

18.
“抠门儿”,《汉语大词典》释为“方言,吝啬”,《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方)吝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济南】吝啬”。“抠门儿”为什么会有“吝啬”的意思呢?这要从“抠门儿”的“门儿”谈起。  相似文献   

19.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沈松勤《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中认汤词为茶词、“现存茶词始于张先”、宋代茶词统计(茶词作者八十余家茶词514首)诸观点进行了商榷,认为汤词不宜混同茶词、现存茶词不始于张先、茶词作家应为30人茶词应为49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