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母不母,则子不子。”(卢梭《爱弥儿》)虽然说这句话有些过于看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成功地教育好一个孩子,应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家长把孩子是否成才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他们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人生观正确与否都是教师在校教育所为,与自己毫无相干,因此他们视孩子旷课为偶然现象,完不成作业也属正常。笔者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名一年级的学生拿了教师的钱包(也许是偶然行为)…  相似文献   

2.
“再富不能富孩子”,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的情况下,优越的家庭环境让全家人对独生子女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少孩子还沾染了讲究吃穿、互相攀富的习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孩子的家长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为了不至于使孩子“冒富”,便煞费苦心地装起穷来。他们在生活上省吃俭用,并减少在孩子身上的支出,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任性而难以管教,他们往往不是求助于学校老师,更不会“自以为是”地在家里想办法,而是“煞有介事”地把这种现象当作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其就诊过程比我们看身体疾病还要烦琐、持久。一般情况下,治疗师与孩子一周见面两次,与父母见面一次,治疗时间长达十二个月以上。“任性”在美国文化传统受到的特殊待遇,使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与矫正有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郭丽华  张萌 《学前教育》2023,(22):18-19
<正>“六一”儿童节到了,家长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们过节,有的给孩子送上心仪的礼物,有的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动物,还有的会选择旅游、采摘等,真是丰富多彩。宁宁妈(宁宁上小班)听说文化宫有一个传统文化表演,想带宁宁去看表演,来向班级老师咨询。老师认为传统文化表演很有趣,孩子应该很喜欢,而且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从小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既好玩又能让孩子接受教育,是挺好的一件事情,所以建议她带宁宁去。  相似文献   

5.
据说,蒙台梭利曾经嘲讽过这样一种教育——一个成年人对着关在盒子里的蝴蝶告诉孩子:“它们是活的,会飞。”故事的可笑之处不只在成人不肯把盒子打开,让孩子看到活生生的蝴蝶,而把孩子封闭在由语词构筑的大盒子里,让他们来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更可悲的是,成人(包括传统的教育)渐渐地也将天真活泼的学生的整个身心变成了“大匣子里的一个无生命的标本”。(参见陈建翔《简论人的全面学习》)  相似文献   

6.
周艺 《教书育人》2001,(17):44-45
案例:每周一节“进入心灵港湾”课(即与班主任说心里话)又开始了。以前总是采取座谈式,我坐在中间,学生围着我,谈天说地,彼此倒也收获不少,但我总觉得真话不真,思维含量也不高。这次采取了“独立写”的形式,不仅提出了不允许交头接耳,最好用三言两语说一句真话来“帮助帮助我们的朋友”的要求,而且教室布置得也十分温馨(这样主要是为了减少学生的顾虑,让他们能畅所欲言)。结果,两位学生的真话给了我不少启迪。一个学生写道:“您平时待我们是朋友、是孩子,从不大声地斥责批评我们,但我实在有些怕您。”另一个学生写道:“…  相似文献   

7.
有位教育家说过人与人两年一个代沟,我深以为然。屈指算来,我和孩子们也存在着六、七个代沟了吧,这令我有些惶恐,有些惊惧。我是否还能真正地读懂孩子,是否还能与他们真诚而毫无障碍地交流?而没有真诚地交流、没有真正地了解,教育就显得微不足道、苍白无力。笔者是一位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教师,我的“手下”有六七十位天真烂漫的孩子。人们都认为我是他们的老师,这称呼真让我汗颜。我时常想,除了拥有为师者的尊严和权威外,我确实别无所长,倒是向孩子们学到了好多好多的东西。一堆令我眼花缭乱的四驱车部件,他们可以三下五除二地组装好,神气活现…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2010,(7):45-46
1.把学生当孩子看。“把学生当孩子看”意味着:(1)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情感的人,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差异、适应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2)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看。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是不成熟的人,要保护他们活泼好动的稚气,包容他们“屡教不改”的“小错”,  相似文献   

9.
从心理门诊中学生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这的确是件好事。可分析来门诊孩子的不同情况后发现,有些是“找对了门”,有些是“找错了门”,有些是“来少了”,有些是“来多了”,还有一些最可惜,那就是“来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条条地分析: “找对了门”自不必说,来咨询的孩子的确存在这种或那种心理问题,由于“找对了门”,得到正确及时的咨询与治疗,他们  相似文献   

10.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每一分钟都有进步。但做家长的常常以老眼光看人。“你还太小,等大一点才行。”有些事情孩子的确是太小,不能做,但许多我们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他们已完全有能力驾驭。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无意中却往往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们对孩子成长的约束更明显地表现在对知识性以外的教育上。训导可以说是普遍通用的一个模式。家长过多地干涉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孩子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他们做的有些事情着实令人费解,可能是生活时代的差异吧。就拿儿子最近的吃饭来说,每次去餐馆吃饭,他总至少要两份饭菜,即便是我们这些“陪吃人员”吃得饱饱的他也不会放过,还得装模作样地吃上几口。我们将这一份多余的饭菜戏称“看饭”。为什么孩子自个儿吃饭的同时还要点一份“看饭”呢?这多浪费啊!可在孩子的眼里,这份“看饭”是对他“面子”的一种维护。  相似文献   

12.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家庭教育实践是否进入误区了呢?为了这一目标,心理学家制订了一个相对规范化的家庭教育误区的自我诊断量表。这一量表可以帮助我们鉴定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偏激,是否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性格、社会交往、文明礼貌和道德品行的教育培养。下面是这个量表的主要题例:(1)我对自己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2)我觉得孩子只要聪明就什么都有了;(3)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讲道理没有什么用;(4)我觉得孩子有些骂人、打人的小毛病不是什么问题;(5)我不认为小孩子有养成良好习…  相似文献   

13.
活在他乡     
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一道风景。千百万来自农村、小县城、城郊等地的人们,为了活得更好,背井离乡,来到繁华的城市。于是,“打工族”成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特有名词。十多年过去了,这支打工大军已日益庞大,他们如候鸟般奔波在落后的家乡和繁华的城市间,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在这支浩浩大军的背后,是一群生活在这个特殊环境下的“小小鸟”。他们或伴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留守家乡,或跟着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远走他乡。在守望与流离中,他们成了一支同样庞大的“留守鸟”和“迁徙鸟”大军。他们是一群孱弱的小鸟,他们是一群需要更多关爱的孩子——家庭,和学校;生活,和心灵。本期特别话题,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在外来打工族的孩子们身上聚焦。你的孩子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吗?你兄弟姐妹的孩子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吗?你邻居家的孩子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吗?你班上的孩子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吗? 你的目光是否曾在他们身上停留?你的大手是否曾试着牵起他们的小手?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心系教育、关注未来的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闲书不闲     
前几天到同事家串门,正巧赶上同事教子。原因是孩子在家不看课本,却捧着“闲书”看得入迷。我问孩子看的是什么“闲书”。他说是《少年科技》。我说这是好事呀,你怎么还批评孩子,他看这种课外读物你应表扬才是。由此,我颇有感触。我们现在有些做家长的,总是喜欢把孩子死死地拴在课本上,不让孩子看“闲书”,他们认为学生只有看课本才是正路,看别的都是“白扯”。殊不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教育如果漠视它,与自残无异”。(李恩柱)但是,传统文化常被置于窘相百出的境地。一件事情被重视与否,包括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看国家是不是重视。具体一点说政策、法规的制定是否及时,社会舆论的态度是否很鲜明;其二,要看民间做起这个事情来是不是真的像理论要求的那样严谨、认真。也就是说,社会的各个层次对某件事情都加以重视之后,我们才可以放心大胆地说:这件事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正确而健康地对待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时下还达不到这个境界。然而,教师应尽的责任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传…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班上,一定有过一些不爱说话的孩子。当然,绝大多数孩子不是出于生理上(发音器官有缺陷)的原因。面对这些孩子时,我们是否认为他们是问题儿童?我们是否曾忽视了他们?或者我们认定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并试图加以改变?当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时,我们是否感到着急和烦恼?假如是这样,让我们走近这些孩子! 性情使然——不必太过强求 在我们熟悉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虽不善言谈,却很有智慧。他们性格内向,不爱多说话,却爱多用眼去看、多用心去想。有些人思维缜密,还兼有做事专心、意志坚韧的品质。如果了解到孩子是这种性格,我们最  相似文献   

17.
不少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聋儿怎样才算学会语言呢?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模仿几个简单的发音(比如爸爸、妈妈),能在家长的要求和暗示下数几个数(比如从1-10),就以为孩子学会了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看法。模仿是语言训练的一种方法,但会模仿不等于掌握了语言。真正的掌握语言是“能交流”,也就是“能听会说”。因此我们在训练的时候要让发音和具体的事物、现象或动作联系起来,尽可能地让孩子学会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一百多年前我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所译《天演论》中的一句名言。当时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影响和启发了一代振兴中华的仁人志士。虽然这个从论生物进化中移植的观点,不可能科学精确地说明社会发展进化的问题;但却反映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即任何事物如不能适应和遵循其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必然在竞争中遭到淘汰。 近年来有一些职业学校“滑坡”,甚至办不下去;但有些职业学校仍然蒸蒸日上,办得红红火火。原因何在?本期“研究与探索”栏目发表了一组有关如何办好学校的稿件,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学校并非都是得天独厚,但他们的成就显示了他们所做的努力。这些学校的经验,也是大家所耳熟的,但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其认认真真地落在实处。看了这些来稿,我们从中是否可以悟出些什么,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有些事是“不能”呢?还是“不为”呢?  相似文献   

19.
教你有商量     
一位访澳归来的同志,著文介绍澳大利亚一个传统的家教方法,就是“蹲下来同孩子说话”。澳国的朋友告诉他:“我们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讲话的。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当蹲下来同他们说话。”该同志认为:在同一个高度上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的认真关切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云云。我想,这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我们未必能够学到。这并非我们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一种平等的意识。只看老祖宗留下的“教育”二字便知。…  相似文献   

20.
在某些孩子提的问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他们难于理解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会发光?草为什么是绿的?成年人是不会再想这些的,他们早就明白这些了。不过请试一试如何向孩子说明这一切吧。我想说,也有孩子提的一些问题是相反的情况:有些事对孩子来说不成问题,成年人却为之绞尽脑汁,包括这样一个我们面临的问题:老师为了谁?每个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为了学生,为了孩子呗。孩子们也能同样容易地对付另一个问题:怎样才是好老师?他们会回答:“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