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2月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80后新一代“财富新贵“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人才成长的方向,也给今天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人带来诸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段琨  孙志宏  李露  关慧  韩煦 《教师博览》2005,(11):30-31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历史未被尘封,世界已然改变。与看着抗战题材影片长大的前辈相比,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更多地是在日本偶像片、漫画和电子产品中成长起来的。今天,个性更为鲜明的“80年代生人”是如何看待那段历史和我们这个奇怪邻国的呢?  相似文献   

3.
对“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后"这个概念最早用于称呼1980年~1989年出生的作家。近两年,人们对"80后"的关注,已经从最初的青年作家到整个80年代出生的群体。目前,高校在校大学生正是"80后"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4.
温暖概念80在打上这个题目的时候抬起头深呼了一口气,问了问自己。狐狸心,你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我们都生在80年代,而这一代青年无一遗漏的被人称作:垮掉的一代。我肩负这个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的称号太久,有人说,累了,我们逃跑吧。于是一个个“80后作家”诚惶诚恐抓紧时间跟“80”这个概念划清界限。这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我想是这样的。直到徐鹏跟我说:我们该做点什么了。公益活动时间定在国庆,中秋节的前一天。小时候的记忆中,中秋节就是吃。那时侯的家里清贫,平时很少开荤,鸡鸭鱼肉什么的还算是奢侈品,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摆…  相似文献   

5.
上帝的速度     
“80年代后”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我们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特别开辟的文学创作空间。能够进入这个空间的作者与作品必须具备两种资格:血脉中贯注的文学热情和创造性的文学天分。我们鼓励创新,容忍异见,推重不同风格与色彩的个性文字。我们期待从这里走出21世纪的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曾禺、钱钟书、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金庸……我们能仰望这样星斗灿烂的天空吗?我们仰望着。  相似文献   

6.
学生党员是未来国家建设和党建的先锋力量和接班人,目前“90后”学生党员正逐步取代“80后”学生党员成为新一代力量,“90后”学生党员在新环境中成长,具有新特点.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与时俱进”的接班人,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厘清“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为什么提高”和“怎样提高”三个基本问题。从高等教育的本质看,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是指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毕业时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毕业后的个人表现和工作绩效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社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都表示不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重视教学工作,加强实践育人,注重品质培育。  相似文献   

8.
张文继  高海霞 《天中学刊》2003,18(1):121-12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重大决策”。然而,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侧重点应放在哪里,仍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高校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朝着创造教育的目标趋近。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80年代以来,日本也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话题引入]不知从何时起,“80后”作为一个符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似乎是数位少年作家的崭露头角,让人们开始注目“80后”的吧。“80后”,顾名思义,就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  相似文献   

10.
《云南教育》2007,(10X):7-8
“80后”。原是指文坛对1980—1989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一个拥有2亿人左右的一个庞大群体。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取向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高等教育应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国内外都颇为热门,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从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与质量观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以及相应的教育过程,概而言之,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引起热烈讨论的原因,综合地说,有下列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抽象人:制约杰出人才培养的教育人学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抽象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是中国大学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狭窄的知识化考试,教学内容繁杂,师生缺少交流对话,教学管理行政化,缺少尊重个性的因材施教,制约着杰出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对“抽象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80后”的一代,笔者研究分析了“80后”成长的背莆和特性,阐述了对“80后”的评价,提出了高等教育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文玲 《教师》2015,(6):117-119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本文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构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关注和促进学生的成长纳入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作为教育龙头的高等教育 ,对一个国家的兴盛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世纪之交 ,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全面推向 2 1世纪 ,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大力促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一、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 ,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什么是知识经济呢 ?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人们对当今和未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很多说法。 70年代美国的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后工业经济” ;80年代初美…  相似文献   

16.
万凡 《湖南教育》2015,(4):56-57
"作为1980年代出生的这拨人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因为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不幸的是我们不得不为巨变的社会承担太多无奈。"80后作家余春晖,用感性笔调和理性思维,为他的新书《暗香初袭人》奠定了"80后的精神成长传记"的基调。社会转型的环境冲击、社会价值系统的改变以及新时代对自由的呼唤,使得在时代裂缝里成长起来的1980年代这一拨人,思想独立与困惑并存。他们的命运与社会碰撞,发出一道尖锐的撕裂声。"我们确实是迷茫过、彷徨过,我们想选择生活,生活却在选择我们。"作为在乡村长大又漂泊异乡的"80后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培养人才,但是我们不能要求它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是适应社会,我们应该有更加长远的眼光——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超越这个时代的,他们的社会责任将是引领这个社会向着更加富强繁荣、更加开放民主、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不仅仅是在为当下培养人才,更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9.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旨归标准是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终极目标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这是现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语文”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重点在“文字”还是在“文学”?我们的应试教育的偏执在何处?是舍本逐末还是缘木求鱼?中学语文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什么呢?“减负”又是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负”,“减负”应该减掉的是什么?笔者就这些问题访问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邱紫华先生。章:邱老师,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它还应该具有美育,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对美的事物的辨别的能力,请您就这个问题谈谈您的看法。邱:中学语文教育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美好情感的培养具有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