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他的艺术世界所展示的“人类心灵的奥秘”,在刻画二重人格时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艺术,使他成为日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青年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专注于对人这个“谜”的研究。《穷人》的辉煌成功表明作者具有深刻洞察人的心灵的诗才。叶尔米洛夫认为陀氏早年的创作预示他创作发展的两类倾向:一类是《穷人》的社会主题所表达的现实主义倾向,一类是《二重人格》的病理内容所表达的主观心理主义倾向。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马卡尔·阿列克谢维奇(《穷人》)过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他的艺术世界所展示的“人类心灵的奥秘”,在刻画二重人格时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艺术,使他成为日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青年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专注于对人这个“谜”的研究。《穷人》的辉煌成功表明作者具有深刻洞察人的心灵的诗才。叶尔米洛夫认为陀氏早年的创作预示他创作发展的两类倾向:一类是《穷人》的社会主题所表达的现实主义倾向,一类是《二重人格》的病理内容所表达的主观心理主义倾向。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马卡尔·阿列克谢维奇(《穷人》)过  相似文献   

3.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4.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5.
林楚 《高中生》2012,(4):9-9
所谓语言急转弯,即故意利用同音字引发联想,把人引人不同的意义空间,形成“似是而非”的言语艺术。 如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第二种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委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说“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他的长篇小说无不体现着这一创作思想.他的首部长篇《浮躁》以政治和社会为视角,对改革开放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作了整体的评判,然而作家因对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无奈而致困惑,因而在以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改从文化视角上寻找新的切入点,《白夜》、《土门》、《高老庄》即体现了作家以“文化批判意识”为核心的创作心理和文化探索精神.尽管作家的种种文化探索仍不免流于无奈,但他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却十分可贵.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作为“京派”的一个代表作家,以其所创作的《边城》向人们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那就是:自然、清灵和隽永。从淡淡的笔墨中透露出对故乡山水人事的深深眷念,突出山水的丽质和人性的淳朴本色,是《边城》的最大艺术特色。沈从文曾对“艺术”下过定义:“人类高尚的理想,健康的思想,必须先融解在文字里。这理解方可成为艺术。”他也对“技巧”下过定义:“就技巧一词加以诠释,真正意义应当是选择,是谨慎处置,是求妥贴,是求恰当。”关于艺术和技巧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和技巧原本不可分开。”(沈从文《创作杂谈·论技巧》)文学大师巴金说过…  相似文献   

8.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城嚣》问世以来,对这两部作品的评论和探讨从未停止过.今天,我们的评论不仅要将着眼点放在悲剧或喜剧本身及其成因方面,而且还要放在以悲剧或喜剧手段塑造美好形象的主旨方面.哈代作品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表现人的魅力.人的魅力在于人性美和性格美.这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真诚,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哈代不断寻找艺术的切入点,寻找适合自己艺术情性的那一片区域,只要他自我主体与生活世界有着动情的遇合,激活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便欣然为文.在他的创作中,他要追索那“触动”“心灵”的东西,这正是他的艺术核心.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凝聚着  相似文献   

9.
上篇、丧钟:并非仅仅是为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而鸣作为曹禺“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总体构思的最后终结,创作于一九四○年的三幕剧《北京人》,是他感知现实体验人生的又一艺术结晶.我认为,《北京人》创作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并非象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肤浅,即“无情宣判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必定衰亡的历史命运”,或“又一次展开了对中国旧家庭的抨击”;这部优秀作品的  相似文献   

10.
讽刺(源于希腊文Satyros)最早是指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小神的名字;幽默(源于拉丁文humor)最早是“液汁”的意思,是一个生理学名词。有人认为,幽默是十六世纪由英国的戏剧家本·琼生引入艺术领域里的,因为他创作了两部以“幽默”命名的戏剧《每个人都在他的幽默里》、《每个人出自他的幽默》。幽默与讽刺早就植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中国早在《诗经》中就选有《伐檀》、《硕鼠》等怨刺时政、讽谕现实的诗歌。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幽默与讽刺艺术的作品更是难以胜数。特别是到了现代,鲁讯先生的作品,为讽刺与幽默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  相似文献   

11.
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深刻矛盾”,曹禺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吸收、融合和剥离,形成了他具有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思想文化和戏剧美学观念,构成了他戏剧作品的独特的文化意蕴。这种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结构艺术上:一类是单线倾斜动态封闭式,如《日出》;一类是复线守衡静态开放式,如《雷雨》、《原野》、《北京人》等。从曹禺前期戏剧所表现的“深刻矛盾”和艺术结构特征来看,那种“动力的动力”正是构成他前期戏剧创作的诗化现实主义文化内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曾被戴高乐总统骄傲地称为“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的一颗珍珠”。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小说,主要作品有《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和《蝮蛇结》等。他的创作深受天主教思想以及法国著名诗人拉辛、波德莱尔和韩波等人的影响,作品溶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于一炉。他以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反映了不甘受传统束缚的的反抗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婚姻、爱情等方面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冷漠。1952年他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了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茅盾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他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学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对中外文学传统作过“穷本溯源”的研究,他认为“如此才能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萃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创造划时代的新文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二》,《新文芈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补天》,将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引进创作领域,用以解释“人的创造”,其艺术想象基本上是按“力必多”(本我)的转移、升华进行的。但他写到中途停了笔,由于受到现实主义的冲击,改变了用弗氏学说解释“人的创造”的“原意”,把笔锋转向讽刺“含泪的批评家”,即封建的道学家。鲁迅既以积极浪漫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为人生”的见解,又融进了现实主义的色调,使《补天》成了既象又不完全象心  相似文献   

15.
路遥是一位忠实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匠心创作了许多百读不厌的作品,《人生》即为这些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一、《人生》生活原型的艺术改造路遥不追求以“新”的刺激性为目的的创作作风,也不把过去的都看成是永远光辉的法宝,而是心平气和地在这种“夹缝”中追求自已的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农民的儿子,用他的话说,农村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正在努力熟悉着。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特别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同时,他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在各方…  相似文献   

16.
莫泊桑的创作成就,已经有很多人从他的短篇小说本身深刻的思想内容、高超的艺术技巧等诸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试就他的创作思想与他短篇小说成就的关系进行探析。一、独创性与一鸣惊人“根据你的气质,用最适合于你自己的形式,给我创造一些美好的东西吧。”——引自莫泊桑的《“小说”》综观莫泊桑繁多的短篇小说,我们在作者笔下可以看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法国的整  相似文献   

17.
李渔对于传奇戏曲的结构艺术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见解,他创作的《巧团圆》传奇结构精美而谨严,其作为“主脑”具体表现的“一人一事”明确清晰;前后情节讲求埋伏照应,针线细密;布局巧妙合理,尤其结局部分富于团圆之趣。  相似文献   

18.
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巴金在谈到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时,总是一再强调:“我不是文学家”。是在一九三二年九月写的《我的自剖》中,巴金就说过:“我不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不想做一个艺术家”。在同年十月写的《<电椅>代序》中,他又说:“我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想把小说当作名山盛业。”一直到一九八○年四月在日本东京朝日讲堂讲演会上的讲话《文学生活五十年》中,他仍然说:“我不是文学家”。这决不是巴金的自谦和他对艺术的否定,而是反映了他的卓越的艺术追求。这种艺术追求既回响着“五四”开辟的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主旋律,又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上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其创作甚丰,主要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隔水观音》等十四部.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时期(1949-1953),艺术上平平无奇.二、《钟乳石》、《万圣节》时期(1957-1959),其间,诗人是台湾现代诗派诗歌团体“蓝星诗社”的主要成员之一.创作上采用现代派手法写战争与性,生与死的二元对应,机械文明导致了精神异化等主题.他说自己:“少年时代,笔尖所结,不是希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河的河水,所酿也无非一八四二的葡萄牙酒”.  相似文献   

20.
李茂竹的中国画创作,从1959年创作《庆丰收》起步,便踏上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1984年完成的《摘葡萄的季节》是他艺术追求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他的艺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对感觉的直观表现中,赋予形体结构以新的内涵和自觉意识,“具有明显的江南画风与西北画风相结合的特点”;而1989年创作的《月光曲》所显示出的艺术造诣,表明作者经历了30年的不断探寻和苦苦追求,艺术风俗已初步形成,艺术创作正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