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上越来越多合作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学习日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了解日本文化是学好日语的重要前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这一课题,开始对日本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和探索。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中国文化必定对日本文化有着很多的渗透影响,本文依据多年的经验针对日本文化影响对媒体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自己,应宣传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然而,由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有所差异,所选取的文化输出策略也有所区别,对比中日两国文化输出的内容和方式,借鉴日本人的文化外宣经验,可以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长久以来,日本始终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民族性格,积极地依靠吸收中国的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从而使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所以说,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北京语言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每个同学都能在日常生活中领略各国不同的文化风情。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我有时也会有种种错觉,感觉自己置身异国他乡;我常常从外国朋友身上看到他们民族文化的缩影,而我的外国朋友们也和我分享他们在中国的种种疑虑或是喜悦。  相似文献   

5.
日本明治时期是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同时也是日本试探、了解中国的过渡期。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经历过一次深层次的转型,其原因之复杂、影响之深广,在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这种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不仅体现在近代中日两国军事与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日本文化取向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本文着重从思想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指出明治时期的中国观对近代中日关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16世纪中叶以后至18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形成的西方新世界观念在中日两国传播。中国被动地接受了部分新世界观念,但更多表现为排斥西方文化及其世界观念;日本主动地吸取新世界知识,形成兰学思潮,世界观念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中日对新世界观念的回应是两国适应新的世界形势的重要表现,也为19世纪中叶以后两国历史不同的发展际遇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日两国对"家"文化的认知与解读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将深入了解中日文化差异下"家"文化的比较情况,分别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两个维度,阐述了两种文化下对"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问有历史记载的交流就有两千多年。然而,在这千年的历史中,日本大部分时间是站在一个学生的立场上。不畏海上的艰险远波重洋来到中国。孜孜不倦地吸收着大陆文化的精髓。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日本这个昔日的学生一跃而起,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这个昔日的“老师”——中国的面前,此时的日本百感交集。与其说是一种忘我的高兴,不如说是对过去强烈否定的一种陶醉。一种对中国的蔑视由然而生。文中阐述的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日本对华蔑视心理的缩影,即“支那”一词在日语中贬义色彩的由来。  相似文献   

9.
张彬 《文教资料》2006,(21):128-129
中国和日本的颜色文化,一方面得益于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两国间存在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两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两国间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不同的地方。文章通过比较“红”在中日两国语言、生活中的运用,分别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日关于“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歌舞伎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流传至今,经过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变得日益华美.与日本的歌舞伎相比,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至今也有将近200年的历史.经过历史的洗练之后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演剧文化.歌舞伎和京剧被称为“东方传统艺术的姐妹花”,两者都是典型东方文化的代表.通过歌舞伎与京剧的比较,加深我们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戏剧文化的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9月17日,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在广东迎宾馆举行缔结姐妹学院签字仪式,余建春院长和大沼淳理事长兼院长分别代表本学院在协议书上签字,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欣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为增进中日人民的友谊,促进中日两国文化和教育的交流,相互学习和交流两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通过广泛的了解和交往,双方认为未来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决定结为姐妹学院。中日两校的这次合作,将有利于双方今后办学交流,教师的互派考察、进修、讲学、研究,学生…  相似文献   

12.
他几岁     
菲力普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14岁到16岁。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议题兴趣很浓。譬如和中国来的记者谈中国问题,或者和美国记者谈洲际局势,15岁的他都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看法。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华人朋友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日文化体系的特征、伦理价值的取向和自然观念的认知等方面各有特点:中国文化的稳定性、封闭性与日本文化的流动性、实用性;中国“孝道至上”与日本“忠德优先”;中国的“天人合一”与日本的人、神、自然一体化。中日两国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只有理解异文化中的“异”,己文化中的“已”,才有利于我们对日本语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猴文化源远流长,而一衣带水的日本与猴也有很深的渊源。中日两国虽然在经济文化上交往频繁,但两国的猴形象却有着不小的差别,特别是在猴的文化意象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分析,找出两国猴形象的差别,并进一步探究这种形象差别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抗战时期度过的。虽然身处抗日大后方的四川省,但许多事还是和抗日有关,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是如此。回忆起来,在所有任课老师中上国(语)文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总是最深,我想原因是其他如算术、自然等学科讲的事和社会生活都有一定距离,只有国文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少有不联系到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以及如何培养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感情的。有一次,日本飞机来轰炸,我正在生病,天上飞机轰鸣,白昼的日影中一架架怪鸟飞来,我十分害怕。后来课堂上国文老师专门讲了有关飞机的一篇文章,同学们议论中国打不过日本就是因为自己…  相似文献   

16.
赵敏 《文教资料》2008,(26):64-65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都属于农耕为主的国家.两国在各自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其中,日本自古以来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颇为深刻,可以说很多的日本料理文化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一些饮食文化.另外,由于两国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饮食习惯的不同.最后,现代饮食生活日本与中国也是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一农带水,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日本的文字起源于汉字,日语中有近5000个汉字技广泛的应用.即使是现在,日本的传统祭祀里还有很多的做法保留了中国的习俗.日本的京都也是仿照中国的古长安建造而成的,现在很多条大街的名称依然和西安叫法一样,由此可见中日两国的关系是十分的密切.现如今中日两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和广泛,但是随着两国人民交流的不断加深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就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难以搞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也报难真正走近他们的生活.哪怕是你在日本生活了几十年,你仍然是个外国人,不被他们接纳,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这些不被常人所理解的,难以置信的问题归根究底其实都是这个民族的自闭性和排他性所致.如果能够更多的从本质上去了解它,认识它,将有利于更好的,更积极的推动中日民间交流,也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友情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8.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课上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反省自己、追问自己的一种学习。由此,在道德课上就要确立反省自己、自我评价的立场或观点。而这个立场、观点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学生自己的想法与观念。所以,道德课也就是“大家一起找出自我评价的立场和观点,然后与它相对照,在对照中思考现在的我是什么样,今后我将如何生活”的一种学习。  相似文献   

20.
从中日两国文化的心理传统来看,日本是无我为中心型,中国则是以我为中心型。从两国文化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外向型开放型,中国则是内向封闭型。从两国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日本是并存型,中国则是单一型。从两国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从两国社会的协作形态来看,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忠),中国则是亲族协作型(孝)。从两国社会的教育形态来看,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中国则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由于中日两国各自独特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