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纪.项羽本纪》中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悲情的英雄形象,其中掺杂了司马迁自身的悲剧意识,然而在可悲可叹的项羽身上,又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江东情结"。结合司马迁自身和其笔下的项羽形象,探析项羽身上体现出的"江东情结"的涵义,探索司马迁悲剧意识与项羽"江东情结"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论拉丁美洲的魔幻意识及其社会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幻意识是拉丁美洲人所独具的一种深层意识和心理真实,它积淀着拉美人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审美沉思。它的产生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其文化的迁徙与杂交和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是形成拉美魔幻意识的主要原因,魔幻意识既是作品的内容与对象,又是一种内向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既受民族情结与历史传承因素困扰又与人类普遍情感相通相谐的独特而奇妙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戴望舒自我安慰的理想投射。究其本质,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雨巷。  相似文献   

4.
:小霸王孙策无端惨杀得神书的太平道人于吉 ,衍生出事幻情真的冤魂索命。孙策在冤魂“九现”的追逼下 ,金疮崩裂而死。作者虚构一系列追命的离奇情节 ,既含有因果报应思想 ,又深藏生死自有定数的宿命意识 ;既有灵魂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宗教情结 ,又有道教神秘的生死观念。从而塑造了体现善恶的两种典型人物形象。旨在张扬灵魂 ,以神设教 ;惩恶劝善 ,净化社会  相似文献   

5.
王蒙小说是一种生活化小说,从文本形式到精神内质都向生活全面开放.其无故事的叙述文本呈现为"讲说”性,"讲说”性叙述话语的具体形式特征表现为转说性和随意性.但是,由于受到过重的历史印痕、过浓的庙堂意识、过亮的光明情结的多重困扰,王蒙小说的超越意识尚嫌欠缺.既受惠于生活,又束缚于生活,这是王蒙小说成败得失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教学论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现场表现出来的"专家情结"和"怨妇情结",是中小学教师反感、排斥教学论研究者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论研究者秉持的两种错误观念是导致这两种病态情结的内在根源:一是将理论指导实践等同于理论工作者指导实践工作者;二是将教学规律混同于教学规则。教学论研究者需要正视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戒除"专家情结",同时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复杂性,戒除"怨妇情结"。"教学论专家"既不是教学理论的专家,更不是教学实践的专家,而是擅长做教学研究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二者的研究是根本相反的:皮亚杰研究认知,特别是要揭示认知结构(“图式”)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研究情感,特别是要表明意识思维产生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情结。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在弗洛伊德和皮亚杰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在当代教科书中,皮亚杰的理论常常被看作似乎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替换物”。笔者不同意这两种看法。本文旨在于论证。皮亚杰既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很大影响,同时又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集中体现在皮亚杰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发生学转换”上。  相似文献   

8.
李鲜 《文教资料》2013,(20):84-86
阿房宫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室,在秦末毁于项羽大军的战火,让令人唏嘘不已。但是在近期的考古发现中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打破了人们对阿房宫的固有认识。人们意识中的阿房宫究竞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种阿房宫情结。这种情结为何会产生?这种情结对于我们有何启示?本文试从这些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约拿情结,又称自卑情绪。约拿是《圣经》中一个悲剧人物,总是遇到不幸,又总是自怨自艾,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西方一些作家、诗人便把“约拿”转用来指“不幸的人”。“情结”在心理学上又叫“情意综”,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指被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约拿情结”在心理学研究中专用来指那些不幸的人所萌发的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职业高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未考上重点高中或中专,感到升大学无望,因此,普遍存在着一种失败和自卑的心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职高学生所特有的约拿情结。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心理  相似文献   

10.
博尔赫斯是一位有着深厚中国情结的作家,他小说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既有意将中国表现为一种可以被他们自己的思维理解的存在,视为一种与其有相同特质的文化现象,又塑造出一个非我族类的“他者”形象。二者殊途同归,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旨在表达中国文化有其优异的特质去参与全球化情形下的国际对话,消除自我的边缘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