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韵文,《辞源》释为:“指诗赋辞曲.”《辞海》则说:“泛指用韵的文体,同散文相对.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散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韵文和散文是两种形式完全不相同的文体,修辞必然有区别。因为,修辞作为语言的修饰手段,语言载体不同,修饰对象不同,修辞方法、形式必然存在区别.为了研究韵文和散文修辞上的区别,先分析它们在文体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文体,按照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韵文、骈文、散文。韵文包括诗歌、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等六类文体。1.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它们都是押韵的。古体诗又叫“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其名始于唐代。  相似文献   

3.
文学体裁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是与实用类文体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其有四种样式,分别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一、散文现在使用散文这一概念,有时指广义散文,有时指狭义散文。广义散文是指与韵文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范围较宽;狭义散文是指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即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中文学体裁,范围较窄。这里所  相似文献   

4.
从近年高考选用的文言文看,通常有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一是散文(古代非韵文统称散文)。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一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人手去解读文章,一般是能够读懂、读清文章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散文”,在“文学”这一概念没有明确,即文学与非文学没有划清界限的时候,它自古与骈文、韵文相对,是就文章的媒介——语言而对篇章的划分。与骈文相对的“散文”,是指凡不用对偶句写成的散行文字,如唐以来的古文。与韵文相对的“散  相似文献   

6.
刘麟生在《中国文学概论》中说:“总之,散文、骈文、韵文是相当的分法,错综变化,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假使一定要区分明显,有时是不可能的。南北朝时代,一切都骈文化和律体化,几乎没有真散文可言。”自魏晋以来,骈文盛行,写信、记事、著书立说,以至朝廷发号施令的典重文字,无一不是骈文,直到六朝时代,骈、散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提到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概念,往往与韵文对举,这是因为二者在形式上就有明显的差别。但从我国古代散文学的发展经过来看,情况还是很复杂的。方孝岳在《中国散文概论》中说:“散文这个称号,是对骈文而言的。论其本体,即是不受一切句调声律  相似文献   

7.
所谓大散文 ,它不仅指那些以叙事、抒情为主的纯文学散文 (也称美文 ) ,还包括古代与韵文相对的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以及以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历代杂文。随着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的文段散文居多 ,再加上高考作文的改革 ,淡化文体 ,所以散文的阅读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重视 ,那么 ,究竟该怎样去阅读散文呢 ?还是应该从散文的特点出发 ,仔细去诵读、品读 ,产生共鸣。整体感知 ,把握主旨 ,领会精髓。散文 ,或叙事 ,或写景 ,或状物 ,或抒情 ,或说理。往往通过对某个人某件事的叙述 ,对某种风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 ,表达某种思想 ,给…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编撰古代散文史,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对古代散文的文体分类要讲究科学性.为避免随意分类带来的混乱现象,取用古代文体分类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必要的.二是对古代散文文学性的确认不能一概而论.古代散文是一个超级文体类型概念,由多个次一层级的文类组成.对古代散文文学性的确认,最好分类而言,不要一概而论、笼统言之.三是古代散文史的书写策略应以纪史为主、论史为辅.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古代散文的流变与理论古人论及散文,并不是从文学角度(他们始终未能清晰地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而是从文体的角度来粗略区分的.在古人心目中,散文是指与韵文、骄文相对立的一切散体文章,即便如此,不同时代,人们的认识也并非一致.在中国,这种散文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当文字出现后,人们便会自觉地运用文字去记录一些事件,以取代极不方便的结绳、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课文《云赋》是从孙荪同志写的《星云月三赋》中节选的一赋。赋,我国古代的一种韵文,这里含有歌颂、赞美的意思。这种文体,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大多铺陈风物,托物抒情。现在已经不用赋这种文体了,但是,现代散文中,有一类文章,往往吸取古代赋这种文体富有文彩和行文自由灵活、可以敷陈其事、咏物抒情的特点,而屏  相似文献   

11.
散文,实际上有三个概念:(1)我国古代,把文章分为两类。不讲韵律,不重排偶对仗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垮在内,统称为散文。这个散文的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2)按文学四分法,把散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这个散文概念是广义的散文,指小说、戏剧、诗歌以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狭义散文、通讯,报告文学,随笔、特写、回忆录等;(3)散文的第三个概念,是指狭义散文,属广义散文的一部分,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现代语体文教学中所说的“散文教学”,其“散文”概念显然不是指第一个概  相似文献   

12.
韵文是散文的先导,文字出现后,诗歌等韵文的口头记事功能逐渐减弱,到后来主要以抒情功能为主,文本的记事功能则主要由散文来承担。散文由诗歌中分化出来,《周易》卦爻辞中散语和韵文并存,应是文体由韵文向散文的过渡形态。较早的散文可追溯到甲骨卜辞中的叙事之辞,这是散文的萌芽。金文出现后,散文书写的物质载体比甲骨时期有了很大进步,散文的篇幅增长,叙事也稍具规模,散文有了进一步发展。简策的出现为长篇散文著作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先秦的历史散文产生之后,散文的叙事技巧渐趋成熟,至春秋末期诸子散文兴起,散文的文体基本定型,散文进入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文体包括散文与韵文两部分,散文(即小说)是主导文体,韵文是辅助文体。曹雪芹选择白话小说这一俗文体,与宋代以来的俗文体作家遭遇及心态有共通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后者的作用更重要。由于叛逆性不彻底,曹雪芹既想“按头制帽”,又想“揣大家高唱”,导致自相矛盾,这点在诗上表现尤为突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白话的成就和运用韵文的矛盾,预示了白话文体的兴起和文体走向纯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古代散文史可按大时段划分为三期或四期,应重视“非专业”的散文家.对“散文”的不同理解,规定了哪些文章可进入散文史,应重视所谓“文学”文体以外的散文文体.写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的、体系完整的散文通史,须有明确的“通”意识,就是贯通、全面.散文史撰写可以“百花齐放”,各种写法并行,不必求统一、求一尊,可有学术个性.要创新散文史研究和撰写,思维改变、观念改变、视角改变极为重要,这必然带来材料扩张,研究方法、撰写模式也会跟着变化,观点也必然会创新.如此,散文史撰写肯定会令人耳目一新,也必将有助于古代散文史研究向纵深处推进.  相似文献   

15.
孙楷第论文言小说文体特征是"以诗为骨干,而第以散文联络之者".[1]其实,韵散相辅而行,也是章回小说的特征.羼入的韵文除了比例最高的诗外,其次就是词,本文称为"寄生词".  相似文献   

16.
散文是古老的文体.散文又是最保守的文体.所谓保守,是指其文体形式,自古至今,变化并不巨大.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变化;而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除了文言变成了白话,其他谈不上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个中原因,姑且不论.这里只想说,古人关于散文应该如何写的谈论,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知识概要】 散文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文体,常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和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8.
【知识概要】散文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文体,常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和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兴衰须还原到小说古今变化的动态语境中解释。借助扬州评话的中介进入文学史,可逆推宋代勾栏中的说话,又可将评话与现代小说并置,从艺术形态的差异看小说的古今变化。从勾栏/书台上的"说话"到书面小说文本的定型,保留了大量韵文,也是它销声匿迹的肇端。白话小说的古今演变,大要在韵散共生的表演和章回形式结合的叙述转变为现代白话的多音散文叙述,诗词赋赞的蜕变与白话语言的转型是标志。现代性赋予了小说复杂功能,韵、散分离的古代小说的表达在现代语境中被整合起来,诗词赋赞的韵文描述转型为多音散文叙述。从文体变迁和语言变化多向度切入白话小说中的诗词赋赞,有助于立体地建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韵文文体演变中存在着新旧质素更替律。这一规律的存在,已被中国古代韵文文体演变的漫长实践所证明;这一规律的存在,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的动态原则与适应性原则等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又有历代文坛家们的研究成果作为实际印证;这一规律的存在,无论是对构建独立完整的中国韵文学与中国韵文文体演变学,还是解决中国韵文文体演变中许多具体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