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天的师德师风学习结束了,可是教育的主心骨——“爱”却留在我的头脑里,成了我教育活动的指南针,调适着我对学生的一颦一笑。霍懋征老师用她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乐章:黄静华老师33年的从教生涯,可用一个字代替——爱。所以她称得上是一位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一位小学校长发表过一段高论:“我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我们更 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让学生勤奋学习,我们更应该创 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好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家长、愧对社会,这是一种更高境界 的教育。”肺腑之言精彩绝伦。如果真能像这位校长所说,不满足于让学生总觉得老师“要 我……”,而创造条件让他们自觉追求“我要……”,那教育方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推进 ,不都功到事成吗 ?惜乎现实教育中,低水平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 低水平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其教育效…  相似文献   

3.
李镇西老师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名家,更是一位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老师。
  他提出的“在教育坚持平等”,以我们平常人的思维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哪一位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好坏、有无家庭背景,都要一视同仁。而李老师的“平等原则”则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人格平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怪圈:老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寡味;老师探幽发微。学生莫名其妙;老师谆谆教诲,学生唯唯喏喏……难怪有一位学生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窦娥冤》时哭了,上课听老师讲《窦娥冤》时却睡着了。”究其根源,这是我们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让教学目的蒙  相似文献   

5.
我相信,每一位想教好学生的老师,都希望学生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有兴趣。然而,实际效果却大不相同。学生对有些老师的课“爱得入迷”,而对另一些老师的课却“恨得要命”,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6.
“大学不是工厂,不是流水线,它的每一位学生看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老师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份‘杰作’。”“我理想中的大学像一座千年庭园。她古朴,但不古板。她是庭园,却敞开门扉。他进来的时候,双眼迷茫,走出时,双眸澄澈。智慧之火点燃了他的心,他的使命是传扬这生生不息的智慧之火。”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然而,时下却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那些学习好,或者相貌好的学生总是刮目相看,宠爱有加;对差生、丑生却总冷嘲热讽,动辄训斥,由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偏爱现象。其实,偏爱是一种伤害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伤害。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每每忆起那件事,我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去年,班上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女学生,A长得好看,外号“洋妞”,B长得较丑,外号“土娃”。她俩…  相似文献   

8.
核心提示:“知识不足可以补上,身体不好会耽搁学生的一生。”在党寨中学,每一位老师都记得校长彭肃说的这句话。 “农村孩子也是孩子,农村教育也需要优秀教师,我是不会走的……”十多名教师被抽调至城区学校,彭肃校长流着泪这样说。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是通过知识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在进行语文知识训练时,有的老师却忽略了思想教育,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例如,一位小学四年级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不一定……,……不一定……”口头造句,有个学生造的句子是:“生了孩子的女人不一定结婚,结了婚的女人不一定生孩子。”结果,学生哄堂大笑,老师竟然给了满分。再如,某重点高中一年级语文竞赛试卷上,在要求仿写的题中有这样一句话:“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试想,如此进行…  相似文献   

10.
每当教完一届学生,我都会以《我最喜欢的老师》为题目,让学生自由作文,以聆听学生的评价.寻找工作中的得与失。也许我是班主任,也许我是语文老师,也许工作还算出色,在以往,“赞扬”我的学生总是不在少数。而这一次,却令我大吃一惊,全班竟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选择了朱老师——一位“相貌平平”的自然老师。朱老师已年过花甲,  相似文献   

11.
学校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它应当指导并落实于具体的美术课教学中,真正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素质和整体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其中,尤其要注重对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个例子:幼儿园的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生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 ?”“我画了。”老师又问:“你画的是什么 ?”她说:“我画的是牛在吃草呀 !”“那草在哪 ?牛又在哪 ?”女孩回答说:“草原很大很大,这张纸上画不下,而牛吃完草走掉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  相似文献   

12.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3.
育人与做人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有一回遇到一个乡镇企业家,当他知道了我是一个教师以后,就问我这么一句话。当时我愣了一下,就说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加特长,等等。他把手一挥,打断了我的话:“甭说大道理,我听不懂,你用一句话说一下。”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上来。他嘿嘿一笑:“这问题太简单了,遇到好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遇到好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话讲得太精彩了,每一个为师者都应好好体会体会这句话。那么“好老师”意味着什么呢?记得在好些年前,我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说:一位班主任老师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关于一位老工人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善待"黑点"     
有位政治家曾经深情地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白纸的右下方有颗小黑点。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一颗黑点。”整个教室里的人几乎都做了这样的回答。“不能这样。孩子们,你们不能这样,这首先是一张白纸。”他的老师如是说。看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总揽全局,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育学生亦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认清自己。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看到自己的每一个闪光点。教育他们不…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我曾对学生说过:“我不在乎你坐得正不正……”听后,学生欢喜,老师愕然。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在前不久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站在讲台前绘声绘色地讲课,学生们个个笔直笔直地正襟危坐,姿势十分规范。可能保持同一种姿势的时间太长,有些累了,一个小男孩软下身子用手托着下巴听讲。正巧被老师发现了,她瞪了男孩一眼,男孩立马又挺直腰杆依原样坐好……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镜头,可能在很多老师的眼里是那么平常,却深深地触动着我。“坐!怎么坐?学生上课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座?”老师们给出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坐要正,身…  相似文献   

16.
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这是彭俊姣老师的为师准则;以舒展的心灵在知识的天空里翱翔——这是彭三老师的治班理念;只要用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面前一定会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花海——这是彭老师耕耘的信念。“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把教育工作当作给学生点燃道德之灯的事业;把教育过程当作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这是彭老师值坚持的教育理念。彭老师非常注重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妊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证明一道平面几何题时,用错了公式,结论漏洞百出。一名学生当即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这位老师“解释”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做题是错误的。”故事也许是虚构的,然而,生活中像这位数学老师一样死要“面子”的教师却并不少见:有在没有弄清原因之前就批评了学生,当真像浮现出来,却拒绝向受委屈的学生道歉的;有对学生的要求不切实际,却因为自己在学生中宣布过,不愿加以改正的……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病态观念:教师说的话、做的事,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费海燕 《山东教育》2005,(26):11-11
今年元旦,我邀请班内一位农村的学生到家中做客。我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农村出来的学生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呀?”学生不经意的一问,却让我面临着教育学生的两种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一) 班会课上。学生们跟我商量,实行一下“角色对换”——由他们提问题,我来回答。我答应了。于是,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有人要我谈对“出国热”的看法,有人要我讲对服装款式的偏爱,还有人要我评论近期上映的电影,或者预测一下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国的金牌数……甚至还有这样的问题:“老师,您最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老师,您为什么爱脸红?”这简直是一个记者招待会!但我却不能说“无可奉告”。我调动起所有的积累、记忆、印象、感觉,搜寻思想和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想着,答首……不由得惊讶了:我不知道那些美妙的人和事是怎样留在我的记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心,不能厚此薄彼。但如果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要来分析,这未必合理。一个班通常五、六十个学生,各人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征不同,如果教师实行平均主义———将自己的爱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势必发现有人“过饱”,有人“还饥”的现象。其次,学生对于这种老师平均给予的人人都有的爱,往往感觉迟钝,而对于老师给他的独有的爱,却感觉特别敏锐。我曾为此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今年5月,我的一位南昌的同学寄给我一份语文中考试卷。我将试卷复印了60份,准备在两个班里测试一下。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