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方法不断革新,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通观这些教学模式,均强调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了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笔者认为这些教学模式有一个共性,就是离不开研究学生自身的体验,从杜威的经验教育观角度看,就是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外现代教育思想交流为宏观背景,梳理外来教育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价值取向的演绎脉络,简介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观与中国现代生本教育思想的诞生、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与大陆指令型课程范式的形成,重点详论以美国威廉.多尔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近十年新课程理念的崛起,阐述后现代的课程目标观、师生关系观和课程评价观等对新课程的理论营养,由此而引发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评价的关系等多维度的深刻蜕变,催生着教学创造力的一次空前解放。文章最后从中外现代教育思想交流历程提炼出对大陆未来教育发展的若干启示,并深切期待中国教育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为指导,在本土化与后现代等外来教育新思潮的和谐交融中获得更开放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3.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发展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性课堂教学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即:注重发展,主体参与,交往互动,情境建构,开放生成。正确理解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实施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入文学科课程的比例,不仅要求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在课程中的比重,更为重要的足学校注意面向世界文化、历史和精神财富,揭示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以此陶冶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强调淡化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甄别与选拔的评价功能,倡导建立符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新型评价体系,即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从根本上追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追求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体现出“育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评价特点。一、重视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在实施新课程中,重视学生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学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论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冲击、倡导教育改革运动的潮流中诞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它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引向了学生。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位杰出大师的教育观的简要介绍 ,探讨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学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它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它的提倡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一、模式构思设计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  相似文献   

8.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同时《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改革实验监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是21世纪北京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发展性,强调课程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程影响的全面性及其有限性,是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提出课程改革要坚持六个原则及监控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变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新的化学课程改革后,化学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为能很好适应这些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就应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1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适应19世纪美国大变革而产生的,当前我国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其对于批判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方法进行解读和评述,从让学生经验完整的世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探讨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方法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学校教育理应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育观念的变化迫使我们音乐学科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进一步改进。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学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它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3.
旨在中外教育的大背景下,理清外国教育思潮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简要介绍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观与我国现代生本教育思想的产生、后现代教育对我国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形成的作用.介绍杜威的民主主义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因此引起的师生关系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促进教育改革的状况,希望我国能够借鉴合理的、有利于本国教育发展的外国思潮,推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威的儿童经验观是其教育理论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文章以杜威的"儿童与课程"一文为基础,结合现当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解读了杜威儿童与课程中儿童经验观的统一性、变化性和预示作用,并联系现实,阐述了基础教育改革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依据自己的经验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20世纪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杜威课程观的理论基础杜威的课程观是其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具体而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个自然过程,儿童和成人都在生长,只是生长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是21世纪北京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发展性,强调课程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程影响的全面性及其有限性,是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提出课程改革要坚持的六个原则及实验监控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之上,并且把民主思想和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在教育方法论上认为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其“从做中学”的强调实践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同时探讨杜威教育理论对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启示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杜威教育理论的构建、启示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军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4):34-37,47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之上,并且把民主思想和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在教育方法论上认为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其“从做中学”的强调实践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同时探讨杜威教育理论对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启示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观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和传统教育思想两者之间的一个首要的和根本的区别。作为一位生命教育家,杜威强调儿童生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的,它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既包括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灵的发展;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是儿童生命的发展,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潜能,因而不要在教育过程外去寻找目的;指出学校教育造成的众多浪费中,居于首位的是对儿童生命的浪费,因此教师既要认识他们在学校课堂上拥有新生命,也要注重儿童生命发展中的个性需求。  相似文献   

20.
教育界对杜威教育思想有不同的评价,通过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分析发现杜威幼儿教育观符合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及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杜威基于"经验"的教育思想值得幼儿教育者重新认识、利用.在杜威的幼儿教育观基础上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的原理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源于幼儿经验,发展幼儿经验的教学活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