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家长教育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礼智  李小兰 《教育探索》2007,(11):60-60,130
一、家长教育权利的内涵与意义 家长教育权利应具有以下四个要素:(1)家长教育权利主体通过权利主张应该得到某种利益,能否实际获得利益或利益大小将直接影响主体行使权利的积极性.(2)家长教育权利主体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要求权利相对方为其提供一定条件,并有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申请救济的要求权,或称教育主张权.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能正确理解“权利”这个词吗?查阅辞书,对权利是这样解释的: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权利”是由权力和利益组合起来的,行使某种权力,得到某种利益。我个人认为上面提到的“六种情况”只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权力.学生得到了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呢?  相似文献   

3.
权利滥用,是指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由于过错而给他人造成一定损害的行为。权利滥用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以行为人存在一定的权利为前提,这是与普通的侵权行为最主要的区别;二是行使权利的主体有过错,这种过错有故意和过失两种;三是由于该行为给他人造成一定的损害。何谓禁止权利滥用,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认为:“权利人行使权利之本旨,法律上乃加以禁止之谓。”民事主体依法行使权利必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但是如果主体滥用权利,给他人造成损害,不但不受法律保护,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追究。这就是所谓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受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义务教育的性质多界定为既是受教育的权利又是受教育的义务,这主要是受宪法“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影响,这种权利义务一体化的理论,一方面混淆了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关系,引起权利理论的困惑和混乱;另一方面影响义务教育立法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选择,给保护受教育权的司法和执法工作带来困难。笔认为,站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审视,基于对“以人为本”不同维度的理解,应明确接受义务教育只是受教育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事关公民素质、民族兴旺的“百年大计” ,对文化教育之注重早已成为现代国家所共有的意识。我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与受教育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直接影响个人发展。如果受教育者的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不仅使个人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一受教育对于个人来说 ,代表了一种利益 ,受教育权是实现这种利益的手段 ,其实质就是一种利益。同时 ,受教育权作为权利的一种 ,也是一种资源。资源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资源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作为生产资料天…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可以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而不用诉诸法律。诉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司法救济权,是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为实现某种诉求利益,而依法进行一定的作为和不作为的资格。司法实践中的“私了”,正是公民为实现某种诉讼利益而作为或不作为的体现。但是,权利是与义务相对应的,行使权利必须以履行法定义务为前提,否则权利就会被限制。“私了”是法律赋予公民权利,但是“私了”必须在法律划定的领域才能行使。  相似文献   

7.
何谓权利?按照陈守一、张宏生先生主编的《法学基础理论》一书所提供的解释是,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给“受教育权”下一个定义:由国家规定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和资格。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所有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自然,作为社会上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群体———职校生对此也不例外。首先,从权利的利益要素出发,意味着职校生具有对学校实验实习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的要求权,具有…  相似文献   

8.
受教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多重属性,使得受教育权利在行使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的划界制约,也产生了权利(权力)之间的冲突现象。受教育权冲突实质上是一种权利行使中的过界现象,具体而言,对受教育权的设定意味着某种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可能是权利的滥用,就可能侵犯了其他个体或者组织的权利。以权利冲突的视角研究受教育权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受教育权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外部权力对受教育权的介入做了合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在家上学"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公民受教育形式。它满足权利构成的基本要求,因而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一项受教育权利。运用权利要素理论分析发现,"在家上学"权利的核心要素是自由或选择。应该厘清相关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合理规范和引导"在家上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权利”和“权力”在《思想政治》教材中经常出现,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常常把“权利”和“权力”混为一谈,书写时又往往把两者张冠李戴,那么权利和权力两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权利和权力的区别 第一,权利和权力二者含义不同。 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如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占有、使用、处分自己的财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以已有的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文本为基础,落地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护,探究立法应当保障的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利内容。一.何为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探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需进一步厘清相关概念。"权利是为道德、法律或习俗所认定为正当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自由。"[1]受教育权利符合权利哲学的5要素,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课堂权利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依据国家法律、教育原则和规律等可以行使的权利和应当享受的权益之一.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误解和行为上的"不法"现象.从理论上来说,比如教育过程中的学校价值中心取向和教师价值中心取向,即以学校利益和教师利益为中心的观点;比如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以面向多数学生利益的名义而不惜忽视少数学生利益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权利就经常受到侵犯.  相似文献   

13.
“对牛弹琴”的含义是说话人不看对象;“孺子可教”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对象。这两个成语所涉及都是对象问题,换个角度来说就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主体是否了解对象。作为教育者更应了解我们的对象,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 一、与学生家长联系,彼此探讨学生的心理。 每个学生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家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一规定确立了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处分的含义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是否行使以及如何行使由他自己自由支配。处分原则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始终。处分原则贯彻的好坏是民事诉讼活动能否公正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对处分原则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和基本内容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依法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5.
受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又是学生的义务。然而权利与义务总是相对的,提供学生受教育权与接受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体是谁呢?如果学生不履行这一义务又该怎么办呢?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该由谁出面,对谁进行处罚以确保学生履行这一义务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义务教育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进行分析,对义务不履行的情况进行法律定性分析,从而找到解决学生流失的适当的法治途径,从而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一、义务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主体义务教育在法律上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成为一种权利又成为一种义务。但就法律意义而言,权利与义务则必定要有…  相似文献   

16.
权利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既存在着广泛的个人权利,又存在着广泛的公共权利,原始习俗权利构成了原始社会的制度基础。原始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程式化的权利机制,包含了现代权利概念的若干基本要素:具有一定资格的权利主体提出正当利益要求、相关人基于某种资源追求利益的行为、权力的运作、利益要求的实现等。这些要素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原始社会还存在着一定的权利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活化教材顺思路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有两个框题,即知识助我成长和珍惜学习机会。教材遵循这样的内在逻辑:开篇畅谈教育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义务教育相关知识,思考生活中若出现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应如何维权,最后落脚在希望学生珍惜受教育权,履行受教育义务。应该说,教材设计立意很高,期望学生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同时紧紧围绕八年级下册“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知识产权的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私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与社会公益、社会正义的关系.公民的受教育权是一种宪法性权利、生存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加强,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使得公民从基础便与他人有着差距,形成人与人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这不仅有害于公民个体还有害于国家.从公民受教育权出发探讨知识产权在发展中的利益平衡,知识产权应该为公民的受教育权让步,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提出了数据“三权分置”的构想。信用数据同样属于数据范畴,信用数据权利配置过程中存在相关概念、类型、权利主体、利益结构、权利属性等基础理论与规范构造的问题。信用数据是指与特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相关,可以用以识别、分析、判断其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履行状态的数据。依据“数据二十条”提出的标准,可以将信用数据分为个人信用数据、企业信用数据、公共信用数据。个人信用数据权利的权利主体是自然人,且在条文表述中不应以“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作为限制。个人信用数据权利的利益包含人格精神利益、人格财产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人格精神利益归属于自然人,人格财产利益可采用“一般+特殊”的识别方式确定归属,社会公共利益则归属于国家。个人信用数据权利是兼私益性与公益性、宪法基本权利与私法性质的新型人格权。信用数据“三权”的权利主体是处理者,其中的企业、公共管理机构应作为关注重点。信用数据“三权”的利益包含财产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财产利益归属于处理者,社会公共利益包含了社会管理利益、国家经济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国民敏感信息与企业商业秘密安全...  相似文献   

20.
“产权”这个概念不容易解释,也不容易理解。尽管“产权”象稀缺性、理性、公平等范畴一样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和民商法学的分析基础。然而,究竟什么是产权?产权的内容是什么?理论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通过产权概念的简要辩析,对此作些说明。 一、产权:一个含义不确定的概念 “产权”这一概念常令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莫测高深,甚至不知所云。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给出一个可以达成共识的确定的“产权”定义。只要对“产权学派”的著述稍加钩沉,便可获悉“产权”概念的多重含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产权给出的定义:“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该定义强调产权是一组权利,且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此权利强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性有赖于政府的力量、非正规的社会行动以及通行的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