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业已展现出颠覆各行业秩序的重构性力量。大学教学范式是否亦然被重构,人工智能技术能为大学教学范式变革提供何种可能等问题亟待厘清。基于创造性破坏理论,本研究通过对大学教学范式运作的价值网络进行扫描发现,延续性创新力量难以有效驱动大学教学范式变革,“知识即力量”的实践误读、去标准化教学的“持久战”、反馈功能弱化的超稳态及以“学”为中心理念的悬浮等变革困境阻碍大学教学范式的更迭跃迁,大学教学范式变革急需创造性破坏力量。人工智能技术与大学教学范式核心要件的整合能够激发逆转教学范式变革困境的创造性破坏力量,重塑教学价值的生成与表达方式,推动大学教学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换。大学教学新范式具有较大的收益递增潜力,其生成性的教学理念抑制信息传递的变异,非线性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转识成智的动力,融合式的教学内容降低知识创新的边际成本,增值式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使大学教学范式走出变革困境并实现再造,大学教学共同体须坚守“通专融合”的人本教育,秉持用以致学的学习观和认知指导的教学观,重构教学治理技术与制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形成了以"和合"为范式的研究建制,忽略了"和合"的创新意蕴,需要一次范式的转换,即从和合范式转换到和谐创新范式。和合文化的本质是和谐创新文化。和谐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底蕴和精髓。为此,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次价值再建。  相似文献   

3.
文中所指村落文化范式,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和瓯越文化背景下的温州村落总的文化运行模式。当代温州村落文化要成为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就必须进行村落文化范式转换与创新。其途径主要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克服旧文化范式的缺陷,发掘和利用村落文化资源等。  相似文献   

4.
从"范式"理论看大学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哲学的视角,论述了“范式”既是科学创新的基础,又是科学创新的成果。论述了大学创新教育要教育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范式;渗透基于范式的创新文化;观照创新教育的默会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和谐创新、组合创新、宽容性为范式的自主创新体系,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创新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创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创业新时代的大学必定要承担起创新创业的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其立刻行动起来以“创新创业”作为组织转型的核心理念和支撑行动。大学为应对来自外部“身份认同”和自身“身份塑造”两方面的挑战,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要求其朝向创新创业的范式变革。大学组织转型中所展现的创业型思维既彰显为革新大学制度、结构、文化、理念等维度的社会性创业精神,也指向组织及个人具体实践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所表现出的商业性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7.
创业型大学不同于“企业型大学”、“创新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等大学。它以独特的“创新创业”特质,努力寻求成为“自我主导型”、“站起来”的大学。创业型大学的基准包括管理上的引领核心、创业型学科、创业型组织、“官产学研用”的协同关系、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一体化的创业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文章以文化自觉为视角,阐述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理念和制度上,创业型大学是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原型。受创业型大学致力于"创业"的影响,"创新创业"也被视为创新创业型大学的一种新职能或新使命,但事实上创新创业之于大学的价值和意蕴远不止于此。在基于知识的经济社会中,创新创业成了大学合法性的新来源,创新创业是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而不是新职能。为满足创业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所有大学都要从旧范式向创新创业新范式转移。作为"创新创业"的一部分,大学在推动自身范式转换的过程中,既要克服旧范式残存的制度惰性,也要应对新范式可能引发的观念冲击。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范式面临重构的诉求,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走向的激烈争辩,陷入了物质与精神、中学与西学的“两难”选择。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后,带来了哲学思维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范式,并带领中国文化走出“两难”困境。这个文化范式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中国现代文化运行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范式。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也不同于西方文化范式,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范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学风建设的旨归在于建构一种有利于大学人和大学自身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文化。这种文化以凸显大学人主体价值为核心,具有群体合作性、自我超越性和系统整合性的特征。这些内在联结的文化特征强烈地促使大学学风建设的治理模式的转型:转向文化管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我国工程教育范式不断地调适与变革,经历了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三个时期,其转换、建立、稳定和再转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寻工程教育范式的变迁轨迹,发现范式转换网络中不同行动者的联结与互动推动了工程教育范式的顺利转向。而随着以跨界、融合、创新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依照行动者网络理论,未来工程教育范式变革可以通过建立以“三核”行动者为主导,构建合理的强制通行点,注重非人类行动者的协同作用等方面,建构新一轮范式转换的行动者网络,以期助推工程教育新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以研究范式转换理论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理论依据,审视既有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认为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根植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而形成;基于教育学科及高等教育学科的相关理论而建立;学术共同体的专业化水平及稳定性程度均不高。进而从“发展多维价值取向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构建独特的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和“建立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三个方面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趋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以“创新创业型”高校为范式的大学转型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变革的基本方向。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深度剖析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耦合的困境,以此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创文化的创设等方面探寻二者耦合的路径,为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融合发展,既能缓解当下严峻的就业压力,也能传承和创新地方优秀文化、振兴乡村经济。落实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在于挖掘地方文旅项目并优化大学毕业生“双创”环境,难点是建构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自我认同,优化地方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一体化“双创”平台,以及利用“互联网+”线上平台技术。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基于柳州乐山村潮王庙会创业环境的调研,分析高校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困境、原因,进而为大学毕业生“双创”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有效路径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6.
“M—S—D”教学是专门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Modemiza-tion指教学理念上的“现代化范式”;SpeciM—subject指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Diversification指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手段。该教学模式试图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由传统的以“革命范式”为主的教学路径,转化为以“现代化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为主线的“M-S-D”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革命范式”,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全球化时代过程中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创新,而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大学和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确立“文化是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的科学理念,确认“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教育和文化创新为核心,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开创中国特色大学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在大学教学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的提出为改进我国大学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它的发展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基础、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背景。本文通过结合国外大学“现代教育”模式的成熟经验,总结国内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突出特点和现状,提出应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传统知识教育模式,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创新教育主体转换,推动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20世纪以来,世界各种文化纷纷在中国亮相。中国文化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范式:“中体西用”范式,“全盘西化”范式,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范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政论”范式,“综合创新”范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呈现这种态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多元文化双向互动综合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学术研究的提升与创新,取决于研究范式的创设与转换.中国要创造以“中国话语”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必须形成自己的学术范式.而学术范式的创设与转换则需要植根于中国实践.通过对村民自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发现,村民自治实践将政治学等学科的视野拉回到了中国自身的政治实践中,根据实践创设了“价值-制度”范式,同时也根据实践实现了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