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德育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于隐性德育,人们还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随着现代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隐性德育的问题已被提了出来。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1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隐性德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2隐性德育的结构   隐性德育要素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双主互动”之中的要素,称主体性要素;另一类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互穿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的德育,如:政治理论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形势教育等早已被人们重视,但隐性的德育迄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下面笔者就中学文化课课堂教学,着重谈谈隐性的德育。所谓隐性的德育...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可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个方面,二者有机互补,形成学校德育工作 的合力。学校的隐性德育包括物质性、制度性以及文化-心理性隐性德育三个方面。其中, 实现中学制度性的隐性德育的优化,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目前在学校制 度 方面存在的隐性德育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实现制度性隐性德育的优化,进而增强 中学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德育改革的发展和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德育课程问题,国内外一些课程专家对显性德育课程做了很多论述。文章从内涵拓展、类型结构、功能表现三个问题上论述隐性德育课程,以引起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现代“大德育课程”角度,集中探讨了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并总结和评析了几种国内外较广泛运用的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方式。显性德育在我国的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显性德育的缺点日渐显露,与此同时隐性德育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中英两国隐性德育方式的比较,旨在对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借鉴英国隐性德育的成功经验,创新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建洪 《教育艺术》2007,(10):29-30
1968年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我国,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了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识到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除了包括显性德育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隐性德育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作为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但隐性德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显性德育所预期的目的.它的全面实施,会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呼唤现行德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人们往往容易被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表象所迷惑,注重其显性的东西,而忽视其隐性的德育功能和蕴含的德育价值。其实,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式、研究过程中都蕴藏着一些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和德育价值,是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工作的良好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谈校园隐性文化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显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校园隐性文化的德育功能也不容忽视。校园隐性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隐性文化的核心,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在德育过程中,如果能把校园隐性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定能收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师德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高师院校德育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研究,针对目前高师德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强调智德并重的重要性。全文对德育的内涵及方式进行了较新的研究,指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主张把公民意识教育和教师角色教育作为高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高师德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内涵区别是德育目标传递方式不同。二者主客体关系区别是:显性德育的德育主体"可视",德育客体是被动"接收";隐性德育的德育主体"隐形",德育客体是主动"接受"。二者功能区别是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显性德育的优点是快速、广泛,实施周期短,易于操作;局限性是"灌输"色彩浓厚,效果难持久。隐性德育的优点是避免硬性"灌输",效果持久性强;局限性是难实施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实施周期长,操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15.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中师生情感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其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当前高校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从积极一消极维度和显性一隐性维度对高校德育中师生情感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在积极一消极维度的探讨中,指出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效应可以起到强化或抑制师生认知活动的发展方向,继而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在分析显性一隐性维度时,强调隐性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德育如何发挥师生情感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德育的隐性教育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显性教育的强调也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近些年,研究隐性教育的学者虽然多了起来,但这些研究片面强调隐性教育作用者居多,有“矫弯过正”的嫌疑。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探索出一条“双腿走路”、“两翼互动”、“彰显特色”的高校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最主要战场,课堂是德育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各级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在各科渗透德育内容。中职教育生源素质偏低的现状要求加强德育渗透力度。德育渗透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物流专业的德育参透明显属于隐性,另外物流强应用性特点也造成了德育渗透难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学科性质的物流专业课德育渗透方法,充分利用物流大综合的性质,将物流知识点与相关学科对应,再根据相关学科性质的特点组织德育材料,实现隐性与显性的顺利转化,解决物流专业德育渗透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