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维林 《教书育人》2009,(12):31-31
学校道德教育应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南模式化走向个性化,由权威性转向主体性,由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学生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需要,触发学生生命感动,从而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的生命意识日渐加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对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由模式化走向个性化.由权威性转向主体性,由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学生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需要,触发学生生.命感动,从而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的生命意识日渐加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对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由模式化走向个性化,由权威性转向主体性,由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学生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需要,触发学生生命感动,从而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5.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 ,包含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要充分注意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整体性和因材性。二是要充分挖掘和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前者是道德教育的现实的、实然的要求 ;后者是对道德教育的应然要求。一  承认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就意味着在学校道德教育中 ,不但要保障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权利 ,而且还应创造条件 ,给学生予均等的机会 ,促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随着世界教育改革的深入 ,公平、民主、人人成功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并成为衡量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依据 ,有些国家甚至主张 :“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7.
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本质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活化道德教育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提倡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命的体贴。其目的是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高扬道德教育之原生态精神——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给予学生以足够的人文、情感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当今,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种被"异化"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和道德教育方法的非生理化倾向方面,这是一种"非本真发"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自然生命基础上的,关注人精神生命的发展、使个体的人格不断完善并且最终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国德育》2008,(4):1-1
道德源于对生命的自爱,道德的动力源于生命的律则,道德的价值根植于对生命的思考。因而,关注生命,理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从生命出发、通过生命进行并以生命为目标的德育,应聚焦个体生命的当前需要,其过程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律动,其方法应丰实学生的生命历程,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0.
霸桂芳 《考试周刊》2011,(2):214-215
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关注个体生命、以生命为基准点的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变德教为德育,对高校德育新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晓霞 《教育与职业》2008,(17):120-122
文章对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解读,并对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运作进行构想,认为生长起点是生命教育,前提是自由教育,环境氛围是隐性教育,而让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应是交往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旨在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人的。在我看来,道德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道德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的。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道德教育需要调整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3.
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道德体验是学校道德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体验具有亲历性、反思性、整合性和不可传授性的特点。关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生活中处处有体验,但不是有生活就有体验,回归生活世界,开发体验式道德学习资源,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所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一是把握“物镜”生活,使学生体验到道德就在身边;二是创设“情境”生活,在情感体验中丰富道德智慧;三是开发“意境”生活,让学生在艺术生活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转型时期,高校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课题,高校不再仅仅是培养标准化知识人才的场所,在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自杀、轻视生命等现象高频率地出现在高校中,把道德教育置于窘境."人"是道德的载体,而"人"却在被道德教育放逐.高校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回归人本身,关注学生生命,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基于生命维度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体的独特,关注学生与生命世界内在关系的建立,关注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与生命质量的提高,是当前教育变革的基本走向之一。而从理念认识转化为实践,进而提升学生、教师的生命质量,需要教师富有灵气、充满智慧的转化。在参与学校变革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感受到变革的艰难、使命的迫切、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寄宿制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为了着力补上寄宿制学校道德教育的短板,夯实义务教育根基,应着力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这有利于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命韧性,挖掘其生命的力量,培养“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着力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道德教育应该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生命,在道德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道德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发现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忽视学生的利益需求等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视角,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主体论、强化学生的自律精神;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需要论,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推进道德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关的教育。由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将学生的成长需要置于德育体系之内,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视为各学科共享的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将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将激发和引导学生成长需要作为主体道德发展的动力,用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