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一方面提出"美德可教",另一方面又提出为什么没有专门的美德教师从事美德教育。这一疑问,几千年来一直成为西方理性教育的一个待解之谜。本文认为:美德可教,但不需要专门的美德教师。美德只可以间接的教而不能直接的教,只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批评性指导下的训练来教。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美”的含义尚未凝固和确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论语》中的“美”的观念和功利目的性紧密相关,善对美具有统辖作用。孔子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日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也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师者,助生之不知也。苏格拉底通过与人辩论的形式,不断引导人去意识自己知识不完善的地方,从而促使他人开始新的思考,获得新的认知。学习是一个辩证否定的环节,其核心是"扬弃"。教师如若唤起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冲突,便能使学生的思维完成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一个螺旋式上升历程。首先需要教师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理解新知识建立"超链接"。在新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方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对"两课"教学有各种消极情绪,"苏格拉底方法"的设计与运用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哲学推理论断,最后形成学生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从中认识到"两课"教学的重要性,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他使人们思考的目光从自然转向人自身,从寻找外在的根本目的转向追求内心的提升,提醒人们树立善的生活目标与培养崇高的人生意识,时刻审察自己的灵魂,使自己过上美与善的生活。其思想对当下的道德生活与人生目标的确立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琨 《文教资料》2008,(35):29-30
狄德罗·德尼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其思想极具进步性和丰富性,<论美>是他早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着手从美的客观性、社会性等方面论说他的"美在关系"说,以此进一步说明这一美学思想的开创性、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苏格拉底所处时代的教育与当今时代的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教学过程都需要创生知识和对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师生关系不是授、受关系,而是共同的发展体,等等。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此种方法应从确立目标、提出起始问题、创设谈话情境、讲究提问技巧、记录过程和多种方式完成评价来展开。  相似文献   

8.
"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评析德性即知识;德性即知识的完善;对德性即知识的批判。由此,对苏格拉底论理学思想进行了一个总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假装无知,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无知。不过,这种“无知”不是经验性的无知,而是一种求知态度,即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占有绝对真理,但又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引导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标准面前,师生平等。因此教师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无知之知”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变得自足,然后自主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0.
北熹 《师道》2011,(11):44-45
没有人能真正审判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是苏格拉底却意外地自愿接受审判。这场意外,自古及今,在无数的推测里变成传奇,人们由最初的惊讶渐渐变为后来的神往,而这一切都在累积、增添他理想主义者的光辉。苏格拉底因教育而具有超越性,享尽智慧美誉,却由教育树敌于整个城邦而遭致毁灭,落差之巨,正映照教育之诡——教育启蒙,本该迎受人性应然的期待和诚敬,却总是因眼前人们的短视、专制和恐惧而蒙羞。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及其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拉底假定了某种现象背后的"先在本质"的存在。知识就是认识者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缘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旁观者知识观经苏格拉底等人的维护使"接受学习"长时间地主导了人类的求知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在知识面前没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孩子的起步作文,教师要根据写作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一、准确定位,切实可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生平时的积累很少,甚至于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自我认识,人不能认识自然而只能认识自己,并且人只能在外界的帮助下才能掌握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他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获取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他的这种教学方法习惯上被称为"苏格拉底法",至今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雏形,主要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在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上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历史性的通俗理解,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及唯理性.我们不只停留在对这个命题的论证是否合理,我们更要注重社会实践与理性、非理性的结合的真正意义,及在今天社会中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是一种把学生在"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的质性评定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研讨评定目的,对教学文本大胆取舍;以研讨教学为重心,适时、准确地提出问题;尊重学生,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采用合理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学史上将伦理学科学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提出了以“美德即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伦理思想,还以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向善的哲学信仰。苏格拉底关于“致善之途”的理论以及其教学方法,对其学术传统的形成以及中西方伦理学思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美”的言说已有千年历史,对此的研究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却让人倍感沉重的课题。中西美学五彩缤纷的“美是什么”的思考、追问与回答,可分为两种方式:叙述与描述。叙述是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描述是对“美在哪里”的回答。由于先在逻辑与提问方式的局限,“美”的言说方式尚不能无限接近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意象",它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是一种创造。因此,教学意象的生成是教学美创造的核心机制。在这一独特视角下,教学美的特征主要在于师生的互动性、历史性和境域性,师生的共同美感是教学美创造的基石。有效创造教学美,必须立足师生的共同美感,促进教学审美意象的生成,消除抑制教学审美意象产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加强“暗示效应”的运用并简要阐释运用“暗示效应”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