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阅读有利于加强物理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教会学生使用所学物理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客观问题。物理阅读中遇到没学过的知识,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这些疑问会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向往。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阅读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与物理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0,(59):131-132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作教学目标。鉴于科学思维是生物核心素养中的一维,可以让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去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将科学思维的培养重视起来。那么在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思维要怎么去培养呢?本文从主题变化、培养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科学思维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3.
王雪鹏 《新疆教育》2013,(13):150-150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组织生活化的活动和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几个方面,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学习需要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可以使他们进人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在知识的海洋中去体会、去理解。以生为本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联系生活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实验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支点。  相似文献   

5.
一、引生活泉水,赢课前精彩 《科学》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做实验.去探究科学的道理,所以科学课前准备非常重要。翻开科学课本,只有寥寥的几幅图,简短的几句话,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去收集材料,去观察,去实验。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堂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升华,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中创造自己的生活科学.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要求,必须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他们传授科学知识,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科学。科学新课标强调要把科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不可以让学生只学会书本的知识,而不会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堂应该是连接书本和生活的桥梁,而不是隔绝生活的孤岛。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科学课的流程,不要在讲授的时候让科学脱离现实,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探究材料的生活化,研究的生活化,作业的生活化,只有以生活为基石,才能让科学这栋大楼拔地而起。  相似文献   

8.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下面针对小学五年级的科学内容,有效分析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的预习在很多老师教学中都有过尝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认为科学预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科学阅读产生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通过师生材料的准备对科学课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增加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陛,三是可以寻找相关知识链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为科学课的精彩打下一定的基础,四是感受生活中的知识,丰富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林世英 《考试周刊》2009,(31):227-228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科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熟视无睹。对科学缺乏兴趣,导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与用分离,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活动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观念,让学生回归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蓉 《甘肃教育》2013,(19):86-86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先决条件。幼儿对科学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乐于探索,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首先,通过科学小实验,让幼儿自我操作,自我尝试,激发兴趣。例如,做“沉浮”实验,可以让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讨论,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一门同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科学相关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知识后,可以应用它们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创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秦同娣 《考试周刊》2011,(59):215-216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学生科学探究为主的学科,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正如刘墨耕老先生所说:“应当把科学启蒙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去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这个训练十分必要,科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实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性的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质疑精神、突破权威的观点和发现真理的成长史实,鼓励学生对教师知识、课本内容及专家观点提出质疑,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从而让学生“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16.
陈春桂 《化学教学》2009,(10):65-69
1新情境试题的特点 新情境试题往往是以自然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热点,或以科学领域的某一最新科技成果,或以工农业生产中的某一原理,也可能是高中化学知识为“生长点”将触角引伸到未曾深入学习过的某一领域。以全新的知识为切入点把考生导向新情境之中,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旨在启发学生用化学视角去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关注科学发展,提高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生活,也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关联密切的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大多都是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优势,将生活资源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的小学科学课堂,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资源与小学科学进行巧妙地结合,为学生营造有利于理解和学习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对运用生活资源的教学优势以及如何运用生活资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有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丽 《成才之路》2010,(18):75-75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堂学习活动应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只有将科学课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只有将科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面对生活,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科学教学不能只是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应当通过问题的提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将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更为自然的思考,而问题意识也可以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得以养成.问题的价值在于其是学生加工了学习情境中的素材之后的产物,同时又指向所需要学习的知识.问题是学生已有认知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科学知识的建构需要问题的驱动,初中科学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让问题更好地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简单的技艺性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不一定要有固定的程序,可以灵活运用于各个环节。本文结合《政治生活》的一些教学片段,谈谈政治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探究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