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廊里,面对无数的文化圣人,人们不能不陷入这样一种沉思之中:武圣人关羽一生除了斩将搴旗之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足以震烁古今的煌煌巨著和赫赫业迹,但他却凭借着他“忠”“勇”“义”的人格力量,毫无愧色地耸立于中国文化圣人的崇  相似文献   

2.
李占海 《文教资料》2009,(30):15-17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以义重如山而闻名的绝伦超群的人物,义是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岗称为“义绝”。本文论述了关羽忠义形象的形成,关羽忠义的内涵及特点,关羽是历史上忠义的理想化的完美典型,最后指出关羽的“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一.真实历史中关羽形象的内涵与力量 历史上名将无数,但如关羽被尊为“武圣”,奉为神明,庙宇塑像遍布海内外、香火至今尤盛者却是寥寥无几。关羽的形象,从历史的真实走向民间的传说,并最终成为立于庙堂的神明,这在众多历史人物的流传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首先就是关羽性格中所具有的理想道德,关羽性格中的忠义、信勇不仅使他拥有了深厚而广博的民间基础,更是满足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历史人物关羽作为"忠、义、仁、勇、信"的化身,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了广泛一致的民族认同,形成了关公崇拜的独特文化现象。关公精神所蕴含的"忠、义、仁、勇、信"的文化特征,在武术道德中体现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道德标准,反映武术道德的内在秩序,彰显了中华民族感情和武术精神的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5.
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天中学刊》2002,17(3):39-42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和“勇”极为突出。其“义”乃儒家思想的结晶,表现为多种形式:忠义、信义、恩义、仁义和道义等。关羽之义与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小说中被加以神化。关羽骄矜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关羽 崇拜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心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丽  雷天怡 《丹东师专学报》2010,(4):119-121,13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艳玲 《天中学刊》2001,16(3):118-120
关羽是罗贯中塑造的理想典型之一。他自报家门说,姓关名羽,河东解良人,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他杀死,流落在外,且“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衰,左伯桃之事,未尝三叹而流涕也”(二十六回)。关羽熟读《春秋》,且勇冠三军,可以说是一位“儒将”。《三国演义》一书着力去写他的美德:忠于刘备,忠于汉室,救释张辽,约三事而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华容放曹等等,并统赞之为“义”。这个“义”,同儒家之“义,有同,但又有扩大。这自然为历代中国统治者所看中,所以他屡被加封,终竟成神。那么,关羽的”义“中究竟都…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了《三国志演义》对贤相军师与名将的才能描写。诸葛亮是书中的贤相军师的典型。历史人物诸葛亮,只是“管(仲)、萧(何)之亚匹”,小说将他理想化,使他兼有伊尹、吕望、周公旦之长,达到了历史上贤相军师的最高水平。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是书中的名将典型。既有杰出的武艺,又勇气过人。其具体表现不同,关羽神威,张飞猛,赵云胆大,黄忠老当益壮。书中的人才描写,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9.
雅俗文化的位置随着时代风尚、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变迁而相互转换,关羽就在不断转换的雅俗文化之间徜徉。《三国演义》关羽的雅文化主要体现其威勇忠义的精神品质,由成书前的关羽俗文化——历史的关羽和民间的关羽融汇而成;同时又以成书后产生的深入人心的关羽雅文化为基础衍生出新的关羽俗文化——关羽的神化及其在民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的文本中兼容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史书直录等各种成分,三者的融合统一,完成了关羽形象的文学定型。而不同版本系统的小说文本对于关羽形象的描写又有细微的不同,从中可以窥见其流变的痕迹,最后由毛评本完成了关羽形象忠义内涵的整合与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为主题计,文学如何描写“性”,化“性丑”为“性美”,减少“性丑”对读者的消极影响,这一直是艺术家们十分关注而至今尚未觅到良策加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作者应采用反常化比喻、通感手法、重心理轻感官和美感化语言等去描写“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自文学产生以来,梦便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远古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从汉赋、唐传奇、唐宋诗词,到杂剧、明传奇、明清小说,“梦”弥漫了中国古代文坛的一切领域.作为反映明代社会生活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也有着大量蕴含丰富文学价值的梦境描写.这些梦境描写叙述的真切自然,是梦者性情的真诚流露,梦的效果真实可信,具有真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鸣凤记》是明中期三大传奇之一。在此剧中,作者以史董之笔开时事剧之先河,着力刻画了严嵩一党的骄奢淫逸、横虐残暴,展现了"双忠八义"的忠勇刚强,又通过间接描写隐晦地表达了对明世宗嘉靖皇帝的讽喻之意。《鸣凤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在敷演时事的同时,又道出了历代士人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演义》的关羽形象,是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在整个作品的肯定性的人物形象体系中,它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毛宗岗将诸葛亮、曹操和关羽,称作全书的“三奇”、“三绝”——说关羽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是“千古第一名将”。长期来,关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且“羽”字被避讳了,尊称为“关公”或“关云长”。在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下,关羽越来越升级,一直升到和称作“孔圣”、“宣圣”的孔子那样相提并论的“关圣”、“武圣”的地步。据徐珂《清稗类钞·戏剧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关羽具有忠义品质,但也有高傲自负的一面。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宗教的不断提升、民间的顶礼膜拜及文学艺术的虚构加工,关羽经历了由人到圣,由圣到神的传奇演变。在漫长复杂的演化过程中,关羽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是基础,统治者的重视是决定力量,宗教、广大民众、封建文人等出于不同的目的也对关羽形象进行圣化、神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这篇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运用历史颠覆法。在历史上 ,关羽、刘备、诸葛亮分别是忠义、仁爱、智慧的化身 ,是千百年来人们崇拜的偶像 ;但《华容道事件的真相》这篇小说却一反传统 ,把他们刻画成了徇私枉法、政治投机的蠹虫和骗子 ,从而使旧题材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 ,是因为关羽在落难的时候 ,曹操给他的“福利待遇不错”。得了人家一点好处 ,竟连国家的利益都可以出卖 ,这哪里还有半点忠义 ?关羽如此玩忽职守 ,可刘备“只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 ,就屁事也没有了”。其中的“猫腻”是“若关羽一刀结果了那厮的性命”,…  相似文献   

18.
战神关羽是古人根据三国故事神化了的英雄。他既是儒家伦理‘忠、义’的象征,也是力量和秩序象征,是中国人心目中主持正义和拯救万民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他集多种荣耀于一身,备受世人之青睐,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关羽“读《春秋》”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历史记载,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重塑。明代,关羽“读《春秋》”故事得到广泛关注,如明代的诗歌、《三国志演义》小说插图、读书图和关公科举传说,都有相关的记载和描写。这不仅使得关羽形象更儒雅化,也让“《春秋》大义”成为关羽“忠义”精神的物质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关公作为科举信仰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水浒传>宋江性格的"忠"、"孝"和"义"的不同侧面描写中,说明作者主观上极力要把宋江写成既"义胆包天"又"忠孝两全"的理想人物,客观上却成了迂腐、猥琐可笑的"伪君子".这就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宋江性格艺术创造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