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题材的文本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的历史课,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活动性。而情景创设能借助媒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故事,激发道德情感;展开对话,促进沟通交流;回归生活,获得体验实践……在短时间内将历史中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难懂的道理等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心灵的沸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情景中互动、对话、感悟、体验、收获、升华,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着学生对思政课先入为主的拒绝心理、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导致与学生的无效沟通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难度大、操作性不强等困境。而以学习小组为载体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学飞 《文教资料》2011,(24):213-2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当前,在《思修》课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不重视、不爱听、不认同、不实践等问题,要提高其实效性,作者认为须做到: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习积极参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程;聚焦学习主题,贯穿教学始终;情景模拟指导实践,引导学习选择正确信念。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情”课是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新课程。如何提高这门新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已成为迫切解决的新问题,从解决这一新问题着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认为要提高《贵州省情》课教学实效性,必须结合这门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及其特点,在师资配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材料等方面认真思考、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指出: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这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品德课程不仅要从德育知识体系更要从学生的生活层  相似文献   

6.
罗霄 《考试周刊》2011,(78):66-67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有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着过于“务虚”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实践教学,精心组织,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立足学生实际,加强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随机过程》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过程(信号)分析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如何开展好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在分析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内容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指出: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这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沾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品德课程不仅要从德育知识体系更要从学生的生活层而构建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一路探索着,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教学方式已从最初鹦鹉学舌式的模仿转向了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发展需求。大家逐步学会了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学会了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这些变化开创了儿童品德学习的新天地,使儿童感受到了学习的真谛和快乐,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严峻问题,恰当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是加强其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其可能性途径主要有: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新手段;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等。  相似文献   

12.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那么,如何盘活课程资源来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抓热点、强化训练;多变式、活化思维;注重细节,规范作答;练后反思、完善自我是提高高三复习实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陈须 《考试周刊》2013,(1):133-134
"实效性"是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作者就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这一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慧 《教师》2019,(10):21-21
要提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真正实现从认知到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文章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让生活资源成为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动机,把德育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立“激励”“监督”双机制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告别不良习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在学生思想品德成长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它是德育工作具有生命力的最重要保证。就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三个方面提出值得思考的意见:领导重视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确定内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改革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以培养学会做人为核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都力图推动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依然很难实现。所以,在考问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何以落实这一老话题时,必须正视问题的本质所在,思考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21):17-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