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浮力等),受力分析主要是分析这些力.初中物理要求研究的力学问题基本上是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应用二力平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排除不易分辨的伪力.只有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才能准确合理地结合物理规律和公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最感困难,许多学生不会判断受力分  相似文献   

2.
<正>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重点,常考查平衡状态、平衡力、相互作用力、摩擦力这四个方面,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关键。认知基础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为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合力为零。首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分析出物体都受哪些力,再依据已知的力及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求出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题目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受力分析时运用平衡力分析法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技巧.在初中物理学中着重介绍了二力平衡,即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一般对二力平衡的应用,例如在研究摩擦力,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拉动时,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二力平衡.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这就是我们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基本原理.包括用弹  相似文献   

4.
力的平衡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之一,贯穿整个力学的学习,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学习重点;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是难点. 一、考查平衡力的概念 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几个力就是平衡力.考查题型一般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的作用时,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解题时注意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不要混淆.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主要研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问题,对非平衡状态很少涉及.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到的力的合力为零.运用平衡力的观点分析问题,可以使人存较高的高度看问题,视野开阔,思路清晰,使问题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6.
注重平衡力概念和条件的学习和掌握,教会学生把理论知识上升为经验并运用于实践,在具体解决力学计算问题时,教会学生对物体受力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根据平衡力的条件结合物体所处的状态,巧用"平衡力"解决力学计算题。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化繁为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物体平衡是力学的基础,它往往涉及力的概念、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多方面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三类平衡问题:动态平衡问题、临界问题、极值问题.本文以实例对这三类平衡问题进行讨论.1.动态平衡在有关物体平衡问题中,存在着大量的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是指物体在运动中的平衡,它是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在此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求解的灵活性,可以充分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教材中学生刚接触的是力学模块,研究了几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往往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些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几个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在这几个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如果最简单的力学没有学好,学生高中物理就没有入门,最终物理就成了最难的科目,如何能高速有效准确的解决力学最简单的受力分析问题,是学生能真正进入物理学习的门槛,如果能做好以下几点,就能准确解决一般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9.
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知识是初中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既与物体受力分析密切相关,又为进一步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奠定基础,因而,它是知识链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一、平衡力的基本知识1 平衡力 :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2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3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反之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 ,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二、常见情况1 两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2 同一直线上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三、应用(一 )判定物体的受力情况例 1 一氢气球下系一重为G的物体P ,在空中做匀速直线…  相似文献   

11.
<正>在物理问题中,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力学规律列方程的前提。下面就正确进行受力分析需要掌握的三种方法逐一分析。1.基本概念法: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着手,搞清楚研究对象与哪些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分析时可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逐步进行。例1如图1所示,光滑小球处于平衡状态,试分析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该知识不仅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继续学习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的必要准备,也是在高中进一步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重要基础,下面通过考点速览和应用提升加以突破。考点速览考点1:平衡状态和平衡力(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正>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受力分析又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只有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才能进一步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力和运动、简单机械、功和功率、压力、压强和浮力,以上有关力学的这些知识中有很多内容是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作为基础的。只有掌握了对物体的正确受力分析,才能进一步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例如,在研究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后,若得出物  相似文献   

14.
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自然界中没有不受力的情况,物体受外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称为平衡状态,物体此时受到的外力称为平衡力.那么受力时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策三节讨论这一问题,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力的平衡条件,为了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我们再详细分析物体受力平衡情况.物体不受力而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受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是有所不同的.后者是要有条件的,就是力产生的效…  相似文献   

15.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多媒体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能区别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浮力问题是力学乃至初中物理学的重点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浮力问题能力高,综合性强.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阿基米德定律来解决有关浮力的计算题,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解浮力习题时主要应用两个方面的知识,一个是阿基米德定律,另一个是力的平衡知识.浮力习题变化虽多,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物体浮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力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与物体做功及物体机械运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受力分析过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判断依据.通过受力分析能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作为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先从隔离法入手,也可以从整体入手,通常有三种类型: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以及系统处于无相对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8.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我们都可把它们叫做平衡力.但平衡状态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所以,同学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才受平衡力作用.正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是一个力,至少同时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物体,我们总可以利用物理方法将诸多力转变成两个力.因此,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简单的二力平衡.那么,二力平衡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同体”、“同时”、“共线”、“等值”、“反向”十个字来高度概括它,具体地说:同体:二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涉及物体受力的知识比较浅显,只研究一些简单的受力情况,而且主要限于研究平衡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在数量上又以不超过四个力为限。这样安排内容,显然易于被初中学生所接受。“受力分析”尽管不是基本概念,也不是基本规律,但它却是学好力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初中物理力学中所研究的物体所受的  相似文献   

20.
大家知道,力学是学好整个中学物理的基础,而对物体受力情况的正确分析是学好力学的关键;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最感困难,许多学生不能判断出受力分析中的错误。为此,下面给出两条判断物体受力分析是否正确的原则:一、每个力都能找到施力物体;二、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物体的受力情况相吻合。 第一条原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在物体的受力图上多画力,如所谓的下滑力、向心力、回复力等以作用效果命名的力。但是,只掌握第一条原则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多画的力也可以找到施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