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情心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一书的出发点。以同情心为起点,通过阐述同情与合宜性的概念、同情情感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导出道德品质的确立。在抛弃亚当·斯密主观主义色彩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审视其同情理论,对遏制我国目前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现象,改善道德状况,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我曾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三期上发表过《试评亚当·斯密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若干论点》一文。在那篇论文里,笔者着重评述了亚当·斯密关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的论述、关于资本积累和配置的理论以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思想。本人认为,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论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仅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因此,在本文里我想就亚当·斯密经济发展论中的另一部分,即关于社会经济中几个比例关系的思想作出评述。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问题"的澄明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问题"之所以引起学术界长达百年的兴趣与论争,实则在于其自身所蕴涵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利益需要与道德需要的分离与偏颇,而斯密问题能否被真正解决,对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以及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安身立命都具有根本的意义。文章在对"亚当·斯密问题"进行澄明与解读之后提出,中国所追求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斯密所理想的在道德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好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两个学派即历史学派和边际效用学派围绕着斯密的经济学理论的争论和对立.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结合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斯密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的把握中,梳理出解决斯密问题的伦理学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和道德哲学家,而且也具有史学家的内涵。他在致力于探索经济理论和道德实践的同时,亦彰显出关于史学本身的独到见解和对史学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对此,欧美学者已经从斯密的历史观、斯密关于史学的理解和历史研究法三个不同层面对其思想中的史学意蕴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探讨,这无疑为我们重新认识亚当·斯密并进一步研究其思想中所蕴含的史学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和道德哲学家,而且也具有史学家的内涵。他在致力于探索经济理论和道德实践的同时,亦彰显出关于史学本身的独到见解和对史学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对此,欧美学者已经从斯密的历史观、斯密关于史学的理解和历史研究法三个不同层面对其思想中的史学意蕴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探讨,这无疑为我们重新认识亚当·斯密并进一步研究其思想中所蕴含的史学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斯密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人类学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历代学者对"斯密问题"的研究各有特点各有成就,"斯密问题"的传统解释形态也依然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从对"斯密问题"的传统解释形态的阐述,来进一步探究亚当·斯密法理学视角下的"斯密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原因有多个层次。中国的孔子、孟子、康有为和欧洲的亚当.斯密,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做出了代表性的探索,但都存在不足之处,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进一步探讨:同情产生的原因;道德欣慰感产生的原因;负面感情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经济与伦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产生"亚当·斯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斯密本人对经济与伦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把握存在着矛盾。准确揭示斯密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真实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亚当·斯密问题"和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思想的认识,侧重于批判其错误的一面,而缺乏全面地把握其中所包含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本文阐述了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思想基础和基本含义,修正了人们对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些错误认识。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内容,对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同情理论是斯密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同情这种情感根据合宜性原则对他人和自我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在成就个人美德的同时,也促成了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正是基于同情,斯密也力图为实现市场社会秩序的理想图景提供一种合理性证明。  相似文献   

12.
同情探微     
同情是主体与客体——遭遇不幸的人的情感共鸣。亚当.斯密对同情概念的发展是对同情伦理学的杰出贡献,但并非对同情内涵的真正揭示。同情的产生是从同情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客观差异到主观平等的过程。同情对主体而言是一种快乐而不是痛苦。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人们苦于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也苦于对不幸的人表示不同情。因为同情这种美德能最终导致快乐总量的增加,所以能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逝世。斯密不会想到,在其后200多年时间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歇。《国富论》广为颂扬,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典籍。但在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眼里,斯密却不过是一个苏格兰的小海关工作人员,对重商主义略有浅见而已。而作为道德哲学家的斯密及其伟大的作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15.
关耳 《教育艺术》2006,(4):60-61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大师,他的《国富论》尽人皆知,但作为一个伦理学家,他的《道德情操论》,却很少受到关注。关于“谨慎”的论述,就是其中脍炙人口、充满智慧的一个精彩论断。亚当·斯密认为:“个人的身体状况、财富、地位和名  相似文献   

16.
从回顾对亚当·斯密研究的简要历史着手,深入地探讨了隐含在斯密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关于“经济人”所作的两个暗含约束条件,即“经济人”的内在约束:有限理性与道德约束和“经济人”的外在约束:法律约束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同情思想是斯密伦理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基于同情,人们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品行进行道德评判,从而形成美德,也能够维持社会秩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斯密的同情思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亚当&#183;斯密问题"实际上是两个学派即历史学派和边际效用学派围绕着斯密的经济学理论的争论和对立。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结合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斯密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的把握中,梳理出解决斯密问题的伦理学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一、竞争力理论的经济学渊源: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一)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比较优势竞争力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针对亚当·斯密(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提出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了"经济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并指出两者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了统一,从而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斯密"经济人"利己与利他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