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站在"攻受关系"的角度,本文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敬神十四行诗进行了个案分析,旨在探究"攻""受"在文学上的美学范畴,并使诗作本身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手法明朗化,反映了诗人邓恩犹豫彷徨的宗教立场。  相似文献   

2.
万敏 《海外英语》2013,(19):291-292
电影《推手》是出自中国著名导演李安的反应中西文化冲突电影的三部曲之一,这部作品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的文化冲突。而分别以"孝和敬神"为核心的中西方孝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有《孝经》,西方有《圣经》,一个敬长者,一个敬神,却大相径庭。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中,也时有冲突。该文从价值取向、代际关系上、伦理支撑上以及各自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上这四个方面,以电影内容为依托,浅析两者的差异,希望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来获得启迪,对跨文化的交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春节和圣诞节分别是中国和西方社会最重要的节日,它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有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两个节日显著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在过圣诞节时更加注重对神的敬奉;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对祖先的尊奉。这种差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与神道、儒家思想、禅宗这三者密切相关。武士道是以神道的敬神天皇信仰为母胎,同时吸收中国儒家思想"忠"、"勇"的理念且使其日本化,并借鉴中国佛教禅宗的"生死如一"的生死观而得以形成的,这些要素成为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基础和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5.
《周颂》、《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同为祭祀诗,它们在为"安上治民"、"移风易俗"服务时,除了共同的祈福敬神功能之外,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周颂》对周王朝德行的歌颂,《安世房中歌》对高祖功德的描述以及《郊祀歌》浓烈的汉代风尚,都是这一变迁的鲜明反映。  相似文献   

6.
祭祀享奠这组词都有用物品供奉鬼神的意思。“祭”从甲骨文看,象手拿着一块血淋淋的肉。本义是杀牲供奉鬼神。供奉鬼神和“示”有关,《说文》“示,神事也。”故又加“示”成“祭”。《说文》“祭,祭祀也”。古人崇尚鬼神,相信人世的事是由上天、鬼神主宰的。认为鬼神能赏善罚恶,赐福降灾,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供奉鬼神的活动。向鬼神敬献各种物品,祈求保佑,其中最主要的是用杀牲来供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说文》在解释“血”字时说“祭所荐牲血也”。可见敬神是要杀牲的。另《谷梁传·垣公八年》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史记·淮阴候列传》“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血食”,指得到享祭,享祭鬼神要杀牲,所以说“血食”,由杀牲敬神引申为杀,这时,它的宾语既是供奉的对象,又是杀的对象。如:《礼记·月令》“鹰乃祭鸟”,孔颖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青衫泪》除第二折外,均是交代情节而已,的确很难以“名剧”相称。该剧结构平直,缺乏意境,但第二折写裴兴权思念白居易之情真切,听闻白居易“凶讯”后之哀痛以及峻拒刘一郎之神均多生动之笔,马致远是悉心经营的。  相似文献   

8.
“:形”与“神”是绘画史论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在现实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没有“形”“,神”则失去载体;缺乏“神”“,形”会失去动力和方向。“神”好比是生命,而“形”则是躯体“,神”通过“形”来体现。“以形写神”的理念应成为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渔猎”是古梅山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当狩猎时都要敬梅山神,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衍变成一种戏剧形态《和梅山》,梅山人认为《和梅山》可以敬神祈财,禳解治病,解厄消灾,保地方平安清泰。《和梅山》的搬演形式有请神、祭神、领兵与差兵,搬演内容随地域与群体生存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和梅山》“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是原始戏剧形态的反映,它集多种艺术于一身具备广泛群众基础,它主张神人平等,突破了佛道教派神为至上的桎梏,同时使用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河东地处山西西南,是早期人类活动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起源地之一.水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自然元素,在古代河东水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民间传说中人因水成神或神假水助人的故事,生活中人因永敬神的仪式或人治水利民的行动,综合地形成了河东独特水文化中的人神观.这种人神观充分体现出河东人崇尚勇敢、智慧、善良、勤劳、务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五臧山经》是古代巫师祭祀山神的祀典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祭山祀礼没有特定的时间,祭品简单且大体相同,祭祀仪式与程序简省,祀礼亦无明显的等级差别,它反映出了古时祭山祀礼的古朴特征。至今一些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这一风俗,这是远古民间祭祀的现代遗存。  相似文献   

15.
16.
17.
对土地的祭祀始于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周朝已形成独特的祭祀仪式.并由最早的自然神崇拜逐渐融人人格神因素,形成了固定的称谓——后土。祭地或在泽中方丘.或在都城北郊。而泽中方丘的具体地理位置十分模糊汉武帝时认定,古书的泽中方丘为山西汾阴雎上.即今天的万荣县宝井乡。武帝亲祀后土于汾阴雎上,其后历代帝王多有亲祭。这一举措对后世万荣的影响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圣人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崇拜是中国特有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上的突破了远古神灵崇拜的一种理性信仰,曾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主宰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至今仍未失去影响力。本文按历史轨迹阐述了圣人崇拜的产生、演变、发展和终结,同时也论述了圣人崇拜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徐志摩的英雄崇拜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崇拜尼采式的超人、拜伦式的自由战士,崇拜泰戈尔式的人道博爱,崇拜哈代式的反抗悲观的勇敢。其中心线索是性灵的追求,更多体现了“布尔乔亚”的色彩。五四文坛上崇拜的英雄也几乎都是外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英杰。这种英雄崇拜导致了某些现代思想和英雄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