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复演、复算《2010中国大学评价》,发现《评价》中存在系列问题,如:以"数量"代替"质量",将"质量"与"数量"混为一谈;基于《2010中国大学评价》测算出的国际一流高校"人才培养得分"与实际认知严重不符;计算"科学研究"得分时,仅对论文量及论文被引量做简单相加,没有剔除学科差异影响;基于《评价》的测算出现了我国高校在没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情况下其"科学研究得分"已经超过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非常理性结果。因此,依托《评价》发布的大学排名未能真实反映大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实力,其客观性、公正性、公信力应予以质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基于公信力视角的大学排名研究》所列加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指标的重复,确认其在复演复算《2010中国大学评价》时,将加州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得分推演为1.07分、不能进入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前500名的结果,没有事实根据。(1)《排名研究》的整个推演过程,违反基本的重复规则,即①没有原始数据;②没有计算过程;③没有使用《评价》的指标体系;④没有使用《评价》的计算方法。(2)由此推演出的结果,不是"中科大组"在复演《评价》,而是"中科大组"自己制造了加州理工的得分。(3)即使全部按照"中科大组"的做法进行重复,加州理工学院各项指标得分,仍然高于2012中国大学各项指标得分的第1名。  相似文献   

3.
逻辑性是科学研究的原则性理据,通过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评价课题组论文《基于公信力视角的大学排名研究——对〈2010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算法的质疑》的核心概念、基本判断和关键推理的系统分析,厘清原文逻辑的正确性、论证的可行性、结论的适用范围。主要结论:①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含混不清;②基本判断被原引证数据的实证检验否定;③关键推理都存在逻辑问题和数学错误;④所有有效结论都不构成有效质疑。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评价课题组论文《基于公信力视角的大学排名研究》,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体系各主要指标都提出了"观点或结论"。本文试图以客观数据的完备性、检验方法的针对性和检验结论的确定性为数据检验的原则,以"观点或结论"的原有引证数据为基础,求得所有主要"观点或结论"的"可信度"。检验结果是,《基于公信力视角的大学排名研究》所有主要"观点或结论"都不被原验证数据的检验所接受,其中,除研究生培养评价研究的"观点或结论"的真值略高于0.05外,本科生培养评价和科学研究评价等所有其他主要研究的"观点或结论"的检验真值都低于0.001。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很多以"者"字煞尾为标志,《马氏文通》于此论述已略见端倪。杨树达《词诠》谓这种煞尾的"者"为"复牒代名词",并举例以名之:"他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史记·河渠书》)。按‘他小渠披山通道者’,犹言‘他披山通道之小渠’,原文‘小渠’先置,则形容语之‘披山通道’无所附丽,故非复牒一‘者’字不可也。""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又《刺客传》。按‘可为足下辅翼’所以形容‘车骑壮士’也,以‘车骑壮士’在上文,故  相似文献   

6.
1引言现在有一种现象,将"数学文化"庸俗化、简单化.例如认为"数学文化就是文化(人文意义上的)"或"数学文化教学就是数学史加数学应用".有些教师将数学的"文化性"理解为追求表面的热闹,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深层的数学思维,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基础,忽视"数学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权重)是决定大学排名的关键因素。本文选取《中国大学评价》、《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高校竞争力排行榜》四个国内大学排名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大学评价》本质上是"中国大学研究成果和毕业生的总量排名",其余三个排行榜是综合实力排名,《中国高校竞争力排行榜》指标最为全面。国内排名指标体系中存在指标选取片面的问题,以极端优秀个体代表群体、以部分学科代替全部学科的以偏概全思维贯穿每个体系。只有对各个领域的关键指标形成共识后,才会出现被广泛接受的中国大学排名。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3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举办"2014‘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成果发布会暨人文社科成果评价论坛",发布了《2014年版"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研究报告》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  相似文献   

9.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徐江、周宗富二位先生的文章《教:在学生‘自主’之上必须有作为》(下简称"徐周文")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第四节的两点"质疑"。一、对喻体"大宅子"的质疑。徐周文说:"‘大宅子’与向国外‘捧’古董、‘挂’名画、‘活  相似文献   

10.
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是当下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质疑式学习包括认知性质疑、迁移性质疑、创造性质疑.质疑式3维空间学习模式搭建了数学核心素养框架与课堂衔接的"立交桥";"634"质疑式学习发展空间模式,实现了数学学习过程的"提档增速".利用AHP软件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的质疑式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的高效学习及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2002年第10期,刊登了武书连等主持的《2002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研究报告。文章列出了中国大学最具实力的100所研究生院(含研究生部、处、办)的名单和得分。这100所研究生院的博导数量占我国普通高校的86.33%,培养的博士占89.73%,硕士占73.78%,科研成果占87.64%。  相似文献   

12.
读《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的一篇文章《语文:要突破"术"的桎梏》,文中摘录了于漪先生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语文教学以"文"育"人",让学生真正的"悟""道"了,语文教学才会最终走向"以‘道’驭教"的春天.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连他这样的大儒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都深感无奈,要实现于漪先生以"文"育"人","以‘道’驭教"的终极理想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如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质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每个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突破了.  相似文献   

13.
孙丽 《文教资料》2007,(32):27-29
对于"格"字的训释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格"训为"正",即"归正"之义;(二)"格"训为"来","至",即归服;(三)"格"同"恪",谨敬也;(四)"格"训为"革","改革、革新"之义。考察整篇《论语》和原文的句法结构,再参考上古文献,笔者认为"格"应训为"正"、"归正",即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之义。  相似文献   

14.
薄守生著《语言经济学:非主流语言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牵手》,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9日第57期第8版。 原文有"周有光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应该比较熟悉,或许‘汉字效用递减率’是‘边际效益递减’的一种套用”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是高中历史必修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对该思想的叙述相对简单,在评价其影响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数学分析》的我见陈正廷1989年以来,用《数学分析讲义护’H‘二及《数学分析护〕*’作教材,现写出些许看法,请教同行。以上、下册及页码为序叙说。l、〔3」卜l原文“因为集合是数学最基础的概念”…,“所以对集合不可能用严格的数学方式给予定义.只能...  相似文献   

17.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到《朝花夕拾》,教师可以从“关注‘序言’,感知创作目的过程,奠定阅读基础”“基于‘人物’,教会学生整体关联,理清阅读脉络”“设置‘悬念’,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活化阅读思维”“阅读‘延伸’,深化学生文本感悟,提升阅读成效”四个方面展开整本书教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新是体操的灵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首要任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从"授学生以‘鱼’"转变为"授学生以‘渔’",将课堂教学和实际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以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后盾,厚积薄发,勇于质疑,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数学王国里璀璨的明日之星.  相似文献   

19.
《大学正义》吴松著人民出版社迄今为止的大学历史,一再向我们昭示:大学的成功,首先是理念的成功!担任云南大学校长多年,吴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学理念:"大学之‘大’,唯在‘不停解蔽,永远批判’;大学之‘学’,当求‘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既是在继承以往大学理念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大学建设的理论反思。这种创新与反思在《大学正义》一书中得到了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出台的《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修订版)》中,对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课堂教学目标"的新要求.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确定和呈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导致了数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一些混乱.为此,章建跃博士撰写了《数学教学目标再思考》一文,发表在《中学教研(数学)》2012年第1期上.这篇文章可以作为对上述新要求的一个解读,本刊特予转载,供广大读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