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探讨急进高原与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为预防急性高原反应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9月首次进藏的来自平原地区的300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藏后前3天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急性高原反应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为:第一天38%,第二天37%,第三天35%。急进高原与进藏后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显著相关(P0.05)。结论在普通青年人群中,急进高原是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危险因素,应提倡渐进式缓慢进入高原来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西藏大学进藏新生高原反应程度差异的原因,为进藏学生减轻高原反应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己设计的问卷,在同学们自愿的前提下,对西藏大学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医学院2015级298名进藏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298名进藏新生中,高原反应发生率为50.7%,高原反应与心理因素的秩和检验得出Z=-5.0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方面,通过卡方检验x~2=0.165,P=0.685,说明高原反应的发生在性别方面没有差异。结论西藏大学2015级进藏新生高原反应知晓率比较高,进藏前的心理因素会影响高原反应的发生,高原反应的发生在性别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与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为急性高原反应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9月首次来到西藏拉萨的来自平原地区的300名新生作为对象,前3天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情况。结果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BMI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为:第一天38%,第二天37%,第三天35%,急进高原与过来后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显著相关(P<0.05)。结论 急进高原是学生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危险因素,要注意渐进式进入高原地区,提倡乘汽车、火车等方式缓慢进入,以有效防止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初进高原的志愿者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情况,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能否作为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生物标志物。方法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初进高原(三天以内)的志愿者急性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从中选出高原反应得分较高的人群(高分组)和得分较低的人群(低分组),另外再选一组已经长期适应高原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测定他们的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清中VEGF的含量和可溶性E选择素的含量。结果对于短期初进高原的人群,急性高原反应更严重的高分组志愿者比急性高原反应较轻微的低分组有着更高水平的血清VEGF含量,二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被调查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水平与其对应的VEGF含量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可溶性E选择素的含量在组间的差异不大。结论初进高原的志愿者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与VEGF的相关度较高,VEGF可以作为急性高原反应临床观察与处置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急救处理和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初次进藏的15例患者和5例第2次进藏患者发生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治疗原则、护理措施等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20例患者我科治疗以吸氧、高压氧舱治疗、降低肺动脉压、预防感染、减少各种诱因,心电监护、实施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本组20例病员经上述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最长7天,最短2天,平均住院5天,结论对于高原疾病,应做好有关高原卫生的宣传工作,正确对待缺氧环境下的高原反应,以免因恐惧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加重高原反应和诱发肺水肿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的胃肠炎患病状况,探索有效的预防性措施与策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对河北大学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58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胃肠炎患病率为14.6%,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用餐环境不卫生这三个因素是大学生胃肠炎的危险因素(OR1)。结论:大学生应通过规律的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预防胃肠炎,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西藏大学藏西药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剖析本专业学生择业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多元化、多向化就业渠道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对西藏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1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运用构成比、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放问卷114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76.3%学生进校后觉得药学专业难学,男生觉得难学占77.6%,女生觉得难学占75.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9,P=0.815);49.1%学生更喜欢实验课,42.1%学生认为实验与理论课同等重要,男生更喜欢实验课占50.0%,女生更喜欢实验课占48.2%,女生对课程喜欢度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6,P=0.982); 49.1%学生大三的时候建立起职业规划,男生与女生大三的时候建立起自己职业规划的情况最多,其男生占(51.7%),女生占(46.4%),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35,P=0.105); 56.1%学生想去藏药企业,男生与女生想去藏药企业情况最多,其男生占(55.2%),女生占(57.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2,P=0.344)。结论进校后大部分学生觉得药学专业难学;学生就业期望的薪金普遍偏高;择业偏向于国家事业单位、较发达城市;择业过程中主要考虑因素是稳定,缺乏创新创业精神;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对学生思想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8.
旺加 《西藏科技》2010,(12):44-45
目的为了探讨西藏拉萨地区两大节日期间急诊病人疾病谱以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对410例急诊内科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种排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男性197人次,占48%女性213,占52%,男女之比为1拉萨市1.08,年龄以18~45岁年龄段病人最多,疾病谱前二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从单病种发病率来看急性高原反应患者最多。结论通过节日期间急诊内科的病例分析能够反应拉萨地区节日急诊内科特点,根据节日期间疾病谱排序特征,可以提示所需节日急诊专业人员组成。  相似文献   

9.
贾双燕 《西藏科技》2010,(9):48-49,29
目的调查高原地区消防官兵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病情况,以及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国际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设计的FD症状量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名生活在海拔3650m以上的消防官兵进行了调查,并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发现高原消防官兵患FD的人数为178例,患病率为35.6%,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者115例(64.6%)、餐后饱胀者76例(42.7%)、早饱者46例(25.8%)、反酸者44例(24.7%)、上腹部烧灼感者26例(14.6%)、恶心者19例(10.6%)以及嗳气者10例(5.6%)。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原地区消防官兵FD的危险因素为吸烟、饮酒、经常站岗放哨、劳累和焦虑抑郁,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原消防官兵FD的危险因素中只有吸烟和饮酒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消防官兵中FD的患病率较高,吸烟和饮酒是发生FD的危险因素,提倡在高原消防官兵中戒烟和戒酒,以减少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其使用行为差别,为今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西藏大学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进行抗生素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在对抗生素的了解和认知方面,内地生源大学生正确认识比例明显高于本地生源大学生(0.05)。结论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总体情况说明本地大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了解仍然欠缺,应通过宣传、干预等措施,促使大学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2月—2017年10月于广饶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存在脑白质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187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狭窄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和非颈动脉狭窄组,得出我院住院的患者中脑白质病变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有无认知功能障碍作为因变量,各种血管病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我院存在脑白质病变的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47.59%。脑白质病变与颈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Mo CA评分结果(21.02±2.33)显著低于无颈动脉狭窄组患者(23.43±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 CA评分显著低于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OR=1.332,95%CI 1.194-1.485,P0.001)、吸烟史(OR=1.396,95%CI 0.328-5.944,P0.01)、饮酒史(OR=0.251,95%CI 0.05-1.252,P0.05)和C反应蛋白(OR=1.414,95%CI 0.883-2.264,P0.05)是脑白质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越严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和C反应蛋白是脑白质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2月—2017年10月于广饶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存在脑白质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187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狭窄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和非颈动脉狭窄组,得出我院住院的患者中脑白质病变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有无认知功能障碍作为因变量,各种血管病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我院存在脑白质病变的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47.59%。脑白质病变与颈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Mo CA评分结果(21.02±2.33)显著低于无颈动脉狭窄组患者(23.43±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 CA评分显著低于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OR=1.332,95%CI 1.194-1.485,P0.001)、吸烟史(OR=1.396,95%CI 0.328-5.944,P0.01)、饮酒史(OR=0.251,95%CI 0.05-1.252,P0.05)和C反应蛋白(OR=1.414,95%CI 0.883-2.264,P0.05)是脑白质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越严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和C反应蛋白是脑白质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通过高原耐力训练,生成体内血胰岛素,并建立起与抗高原反应能力关系模型,评估人体在高原等恶劣环境下训练的生理机能。方法:研究对象为本校篮球队在青藏高原驻训的23名篮球队员,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测得运动员体内产生的血胰岛素聚合物Pluronic-b-PCL(Entry 0)和Pluronic-b-P(CL-co-BCL)的显著差异性,从而分析与抗高原反应能力的关系。引入有助于提高抗高原反应的半乳糖分子,通过DLS测试粒子表面的zeta电位值,分析受测运动员的调节纤维激酶值。结果:在阳离子型嵌段共聚物P(PEGMEMA16-co-PEGMA7)-b-PDMAEMA53中N/P比分别为0.3,0.6,0.8,1.5,2.5,3.0,8.0,受测运动员的生成的P(PEGMEMA-co-PEGMA)-b-PDMAEMA为2.155 g,0.1 mmol,PMDETA(104μL,0.5 mmol),Cu Cl(0.0258 g,0.25 mmol),在运动后24 h,血胰岛素与抗高原反应能力相关系数有所增大,运动后48 h,血胰岛素生成与抗高原反应能力相关系数有所较小,同时BP与调节纤维激酶相关系数增大,抗高原反应能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通过高原耐力训练,逐步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促进血胰岛素生成,改善血液输送氧的能力,使新进入高原的人发挥他正常的生理效能,指导高原训练和高原反应病症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治疗的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患者作为病例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以及头晕、颅压升高、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1=0.8822,t2=1.1119;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评分均降低,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24.6868,t2=24.4690;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的动脉瘤破裂、颅压升高、尿潴留、头晕等并发症发生率(7.0%)明显低于对照组(23.2%),差异明显(χ~2=4.4405,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并发症较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藏高原地区藏族居民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世居西藏拉萨及周边地区18-75岁藏族居民1485例作为受试者,进行调查问卷并收集相关体检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485例受试者中,最终纳入1379例,其中120例符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总体患病率为8.1%.其中男性49例,患病率5.06%,女性71例,患病率13.73%.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0)。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在血糖正常组与糖尿病前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肥胖是西藏藏族人群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结论西藏高原藏族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8.1%.年龄、体重增长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应对老年肥胖人群及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健康管理,有效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与分析硝普钠与多巴胺微量泵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拉萨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给予硝普钠与多巴胺微量泵静脉持续输入治疗,以7~10日作为1个疗程。结果该组患者共60例,经过上述治疗后较治疗后,显效30例,占63.33%,有效29例,占48.33%,无效3例,占5%,总有效57例,总有效率为95%。该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心率明显减少,收缩压明显降低,舒张压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心胸比率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末直径减少,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硝普钠与多巴胺微量泵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较为突出,总有效率高,不仅能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用药量少,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南宁市西乡塘区出生缺陷发生的统计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出生缺陷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从2017年1月至12月母亲现住址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的26724名新生儿,其中缺陷新生儿1059名,系统分析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并对发生率最高的3种缺陷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南宁市西乡塘区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31.25/1000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9.91/10000),其中非农户籍BD发生率显著高于农业户籍(827.96/10000vs204.74/10000,P0.001);男性多于女性(X~2=27.066,P0.001),出生缺陷排前五位的BD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足内/外翻、重型地中海贫血以及唇腭裂。性别、产次、母亲年龄、常住地等因素是BD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不同BD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结论:南宁市西乡塘区BD发病率高于南宁市既往平均水平,整体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14)
目的:探讨对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五皮饮加减+甘露醇进行治疗后对其术后肢体肿胀程度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20年4月收治的5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联合组(29例):采用五皮饮加减+甘露醇展开术后治疗;单一组(29例):采用甘露醇展开术后治疗;就组间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不同时间段肢体肿胀程度以及消肿程度展开对比。结果:联合组胫腓骨骨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10%)高于单一组(62.07%)明显(P0.05);联合组胫腓骨骨折患者治疗前肿胀程度(33.81±1.49)%以及治疗后3d肿胀程度(25.20±1.79)%同单一组治疗前肿胀程度(33.42±1.99)%以及治疗后3d肿胀程度(25.61±1.67)%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联合组胫腓骨骨折患者治疗后7d肿胀程度(6.55±0.08)%以及治疗后10d肿胀程度(2.75±0.06)%均低于单一组胫腓骨骨折患者治疗后7d肿胀程度(19.03±1.99)%以及治疗后10d肿胀程度(8.83±1.07)%明显(P0.05);联合组胫腓骨骨折患者治疗后3d消肿程度(9.75±1.05)%、治疗后7d消肿程度(25.71±1.06)%以及治疗后10d消肿程度(29.51±1.04)%均高于单一组治疗后3d消肿程度(5.53±1.06)%、治疗后7d消肿程度(12.21±1.05)%以及治疗后10d消肿程度(22.41±1.05)%明显(P0.05)。结论:五皮饮加减+甘露醇方式有效运用,可使胫腓骨骨折患者治疗效果获得显著增强,术后肢体肿胀程度获得显著缓解,消肿程度获得明显提升,最终实现胫腓骨骨折患者有效预后。  相似文献   

19.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院内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类型,是指在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后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本文将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死亡率、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 B12)水平,了解其与发生妊高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3年12月在产科门诊及住院的妊高征孕妇、健康受孕妇女和正常非孕妇女,测定其血清Hcy、Fa、Vit B12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非孕妇女比较,正常孕妇体内Hcy、Fa和Vit B1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孕妇体内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a、VIt B12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症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叶酸B12浓度呈负相关(r=-0.626,r=-0.518)。结论:孕妇妊娠期间缺乏Fa、Vit B12将导致高Hcy血症,是妊高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