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过去,由于地域辽阔,牧业经济发展落后,青海地区的牧民们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青海省牧区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和牧畜作价归户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牧业经营体制。在此过程中,以"房屋定居、草场围栏、牲畜棚圈、人工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也在牧区各地推广开展,定居放牧成为"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实行草原承包改革之前,全省牧区牧民家庭中实现定居放牧的比例不到总户数的10%,尤其是在气候冷、海拔高的玉树、果洛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要保护和开发游牧文化遗产必须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先进与落后、文化交流与文化同化的关系问题。指出:草原自然环境、游牧经济生活和游牧社会组织是游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对游牧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而保护工作应当从基础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正>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破解草原生态建设一系列难题,近几年来,青海闯出了一条牧区生态发展的新路子。随着青海牧区人口增长和草地生态退化,牧区畜牧业发展空间受阻。早在2004年,5万多名牧民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地区迁出,这些生态移民经历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变革,从传统的游牧到定居,从单纯的畜牧业生产到融入多元化的商业经济社会里。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生产资料的缺失,牧场的围禁,生产设施的遗弃,使无一技  相似文献   

4.
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呼伦贝尔实施效果及奖补资金落实情况、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草原生态恢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牧区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恢复,牧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在落实过程中在管理体制、资金分配、草场确权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设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完善草原管护制度及产权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利什吉是青海省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的一名藏族妇女。藏民族游牧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是逐水草而居,牛羊不仅是牧民生活中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身为牧民,李利什吉也不例外,小时候她就经常跟着姥姥、姥爷放牛放羊,吃着羊肉喝着奶茶长大。按理来说,李利什吉就算不会沿袭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但至少也不会离谱到要在草原上建鸡场专门养鸡,可她还真就这么干了。  相似文献   

6.
正望不尽连绵的群山,牛毛帐篷就像飞落的雄鹰,群鸟追赶着太阳飞向天边,牛羊成群犹如美丽的天堂……这是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画面。广袤的三江大地,生活着数万牧民群众,他们与日月风雨相伴,世代生活在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上,从过去走到今天,无论是依赖于草原生活,还是放下牧鞭成为新型牧民,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宝钢 《百科知识》2024,(3):19-20+44
<正>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生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曾在此游牧狩猎。1630年,蒙古族一部迁于此,始名阿鲁科尔沁部。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阿鲁科尔沁草原的牧民创造了富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独特的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季节性气候条件及草地资源禀赋,孕育了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歌舞音乐、民间工艺等各类传统文化。流传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阿日奔苏木婚礼及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成功复原传承的蒙古汗廷音乐被誉为“文化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草原畜牧业创新经营与牧民收入递增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畜牧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其从业者——牧民,依靠天然的水草及合理利用这些水草生存和发展。但由于人为破坏草场和超载过牧,恶化了草原生态环境,导致了草原生态——畜牧产业——牧民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打破传统畜牧业经营范式,创新经营草原畜牧产业,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促使牧民收入的递增是一个便捷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结合川西地区的太阳能利用发展现状和资源结构,本文对游牧帐篷冬季采暖方式进行研究。经研究得出太阳能光伏加电热膜综合采暖较传统采暖方式更绿色低碳,适用于川西地区特别在川西游牧帐篷中冬季采暖。  相似文献   

10.
牧户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牧民生产效率、增加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在对现阶段草原牧区适度规模经营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牧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路径,从而提出了促进草原牧区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牧区牧民生产关系大有改变。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的顺序归纳出牧民生产关系演变,分为"苏鲁克"制和雇牧制、集体所有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等3方面。与此同时,对不同时期生产关系下的牧民定居状况进行简阐述,得出牧民生产关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牧民定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伊犁哈萨克族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文字、传统聚居地区居住方式及生活习俗、传统游牧文化等诸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把握伊犁城镇化进程中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哈斯巴根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一个普通蒙古族牧民家庭,从小放羊牧马于宽广无垠的草原,可以说,他就是草原的儿子,赤子般地热爱着草原和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4.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优势支柱产业,但是西藏的草地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原放牧,具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草畜矛盾突出,季节不平衡问题严重,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的特点。现阶段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游牧或半游牧的生产方式,冷季严重缺草时,基本没有能力给牲畜补饲,遇到灾害天气时牲畜就会大批死亡,给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而人工种草不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还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文章重点从人工种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对发展西藏人工种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草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内蒙古干旱、半干旱传统草原牧区牧民生计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其中,脆弱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生态压力等方面,而不稳定性表现在牧民收入过于单一、生产生活支出的骤增和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有关,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对该区域的牧民生计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牧民收入的几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推动草原畜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非牧就业机会;实现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快完善草原牧区民生保障事业等对策措施,以期促进牧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牧民生计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6.
李玉新  魏同洋  靳乐山 《资源科学》2014,36(11):2442-2450
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影响因素可以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与改进。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一年之后,选取了内蒙古中部典型草原四子王旗,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个人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了牧民对该政策的评价,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人口统计因素、生产条件以及政策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多数牧民对该政策总体评价为一般和满意,不满意的牧民比例为31%,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民族满意度水平都有所差异;88%的牧民认为政府草原生态补偿发放及时,但有71%的人认为补偿标准低。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牧民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主要有民族、补贴金额、草料支出、对补偿标准以及对发放是否及时的主观评价。因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需要适当调整标准,结合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并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才更有利于达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7.
《青海科技》2014,(1):60-60
过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青海藏区广大游牧民普遍存在着”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在实施了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后.极大地促进了牧区衣食住行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鑫报 《青海科技》2014,(3):76-78
<正>雪域游牧文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曾经哺育了阿拉伯、蒙古、日耳曼等伟大的古代民族,但为什么他们的游牧文化都中绝了,而雪域藏民族的游牧文化却能发扬光大到今天呢?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游牧文化,它是被雪域地理封闭了的文化,是积淀、筛选了几千年的较稳定、较深厚的文化形态,历史几乎没有给它与农耕文化、工贸文化冲撞、融合的机会,苍天也没有赐予它大规模创造农耕文化的背景条件。青藏高原不同于那些与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由于采矿业的过度无序开发利用对牧区特别是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及国家围封、舍饲、禁牧、休牧等政策的实施,牧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失地牧民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阐述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于失地牧民经济利益的保障措施,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7,(4)
说到蒙古草原生活,离不开长调民歌的陪伴,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在草原民歌中独树一帜,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是当之无愧的"草原音乐活化石"。本文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部及特点进行探究,感受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