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经济常态下的人工智能时代,系统化创业过程的关键成功因素发生动态、交互与迭代变化,遵循“共属性与关键链聚类—因素关联选择—系统化创业过程层级关系—解析因素间驱动力与依赖力”的研究路线,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场景,从271份大湾区样本中获得系统化创业过程全周期分阶段的关键成功因素集,建立创业前期阶段因素集的多层次作用力递进结构模型,揭示系统化创业过程关键成功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1)创业过程的关键成功因素发生系统化改变,催生出组合内外部动因的新因素集;(2)系统化创业过程关键成功因素被细分和重构,凸显出因素间相互作用并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3)创业前期阶段的创业过程关键成功因素存在动态、交互与迭代关系。  相似文献   

2.
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技术创新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会呈现出信息化、自动化、绿色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吸引高层次海归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同时可提高本土人才的科研水平,带动更多优秀青年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3.
王云  杨宇  刘毅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96-1806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不足,难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产业创新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基础与产业创新需求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对大湾区科技、产业和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0个产业的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协调数据集和关联度指数、相对发展度指数等,厘清了1997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演变和交互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协调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各产业的协调水平呈现出差异性。文章关注的10个产业中,通信技术、集成电路已达到优质协调水平,海洋工程装备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他产业均处于良好协调水平。科学研究的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对于协调水平提升具有动态性,这启示要注重结合创新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高度关注原创性和引领性,着力形成区域科学研究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人才、高校院所、科研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探索实施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等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华为终端项目入驻东莞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生多方面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产业创新与融合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产业创新与融合目标是企业基于市场机制的选择;创新最先发生在领先型城市中,区位距离、产业配套能力是周边城市接受创新辐射的基础;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对创新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流动有显著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立足优势,发挥核心城市在技术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推动核心区与外围区无缝嵌套、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密切互动。  相似文献   

6.
科技协同创新及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提升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内协同创新主体日趋成熟,但主体间关联性较弱、科研成果跨界流动不畅以及转化困难等问题制约了科技协同发展。为研究以载体平台为连接枢纽的湾区内协同发展及一体化建设,与世界三大湾区载体平台发展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以创新市场主体、优势学科门类、联合实验室、孵化空间和创新联盟为着力点,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科技载体平台的路径。最后,在强化载体平台“创新枢纽”地位、构建实现多产业融合的载体平台以及深根典型创新平台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为促进大湾区内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是集科技、金融、产业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9.
基于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一般规律和动力因素,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下,公共政策如何推动创新人才和科技资源在粤、港、澳三地畅通流动和配置。针对科研人才过境、跨区域创业就业、科研经费过境管理、科技金融服务、科研仪器设备过境等关键问题,提出破解创新要素跨境流动障碍、推动三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及以后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发现:广东产业政策主要由广东省政府颁布同时强调与港澳合作,香港产业政策主要由粤港两地政府共同颁布,澳门产业政策主要由澳门特区政府颁布且与粤港合作程度较低;粤港澳三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但均强调环境型工具的使用;大湾区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战略目标较为一致,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地方差异性。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工具和目标关联模糊、产业补贴存在弱化市场机制的风险、产业政策导向的资源配置不均、产业政策与配套政策缺乏联动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导向从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政策体制的适应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协同性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正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是保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湾区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目前的社保政策的碎片化状况成为境外人才进入广东工作的后顾之忧,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大湾区的建设有赖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但目前的客观现实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距甚大;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比较,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提出:在当下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的情况下,要实现湾区建设的良好开局,首先必须重点抓好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港澳青年深度融入湾区内地和尽快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治理机制等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从理念层、活动层和物理层3个层次分析旧金山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为着力点,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短板。  相似文献   

13.
世界级湾区产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与3个世界级湾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世界一流湾区的总量规模和条件,但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化和工业化特征明显,高端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香港、澳门与珠三角9市间的产业分割格局严重,合作潜力大,而珠三角9市间产业同构现象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扩大开放提升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势,发现湾区人才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引才机制、人才流动、平台载体等方面的不协同问题。通过总结凝练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先行经验,构建了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六个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机制,以深入开放引领深度合作,畅通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5.
定量分析珠三角九市农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其发展优势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发展短板在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和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足;综合分析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装备制造、金融、会展等领域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为:全球农业种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养生食品研发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交易中心、国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先行区和农业金融创新服务试验区;并从顶层设计、人力资本、财政投入、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状况,从结合产业政策评估和产业协同度评估的角度,采用文本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产业规划总体合理,但在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目标制定、整体规划布局等方面仍有加强完善的空间,2019年各市产业发展与规划目标相比,主导产业目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多数城市和产业未达到既定目标;(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布局和发展较为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同质化明显。基于此,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提高培养与吸引人才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璟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84-92
基于田野式调查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抽象出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重构的战略取向与路径选择.研究表明,应完善"知识经济-参与主体-商业经济"为循环的生态重构机理,构建基于全球化生产体系、国家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大湾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价值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统筹、产业与创新协同的高度合作的共同体,驱动技术与市场双颠覆,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由"创造性破坏"向"破坏性创造"转变的策略选择,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