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花     
顾敬桥 《初中生》2009,(6):50-50
家里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曾开过很多次花。一天,我将它搬到阳台上去晒太阳,忘了搬回室内,结果花瓣儿全冻掉了。过了几天,花枝开始向斜处生长,爸爸见这样不好看,就在旁边“钉”了三支筷子,筷子上缠上胶带(看起来真像一个小小的篱笆)。就这样,一个正花的工具做好了。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一间不起眼的小作坊吸引了张玮。前堂陈列着各式精美的筷子,手工艺人则在后面现场制作。张玮心中一动:在中国,五块钱一把的筷子随处可见,像这样有特色、有文化的筷子却几乎找不到。如果开一家这样的店,一定能赚钱。回国后,张玮便和福建、浙江等地的筷子厂联系,张玮的先生是学设计出身的,他设计筷子的款式和图案,厂家负责生产。"羊羊筷庄"开张了。"选址之前,我们明确一点,筷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外国人买的多,所以店铺必须开在外国人多的地方。还要考虑到外国人喜欢相对安静的环境。另外,毕竟没做过筷子这个项目,心里有点没底,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降低租金。为了,找到这样的店铺我们可是累坏了。花了三个月时间,终于在新华路找到了。26平方米的店面大小适中,5000元的月租也  相似文献   

3.
日本有一位名叫三岛小泽的工程师,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参观考察时,发现西方人因不会使用中国的筷子而无法享受到吃中餐的乐趣。看到西方人非常遗憾的样子,他心想:"为什么筷子不能随他们手指的动作而协调运用呢?要是有双这样的筷子就好了,喜欢中餐的朋友也就能欣赏地道的中国饮食文化了。"回国后,他认真研究,几经挫折,最终发明了一种电脑筷子。这种筷子好像手指的延长一样,人的手握住筷子伸长的部分,筷子就能按使用者的指令运用自  相似文献   

4.
心中有爱     
日本有一位名叫三岛小泽的工程师,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参观考察时,发现西方人因不会使用中国的筷子而无法享受到吃中餐的乐趣。他心想:"为什么筷子不能随他们手指的动作而协调运用呢?要是有双这样的筷子就好了,喜欢中餐的朋友也就能品尝地道的中国饮食了。"回国后,他认真研究,几经挫折,最终发明了  相似文献   

5.
1 课题的提出 筷子是中国人最常使用的餐具之一,随着服务性行业的蓬勃发展,"一次性"用品从无到有,从早到晚地被消耗使用,已经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每个人都有在外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经历,还有很多人在外就餐时只愿意使用一次性筷子,认为这样的方式比较卫生、安全,所以在现在的餐饮服务当中一次性筷子使用相当普遍.但是,自央视"3·15"晚会曝出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有毒化学物质的消息后,让不少人改变了一次性筷子"很卫生"的看法.那么,一次性筷子对生物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带着这一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决定通过做一次性筷子对小鱼的危害的实验来揭开这个一次性筷子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一天,去同学家里,看到阳台上养着不少花,其中有一盆花,花盆特别精致,可盆里的花却快枯萎了。我问:"这花怎么长成这样?"同学说,这花名叫薄荷,一天,他去一位爱养花的朋友家,见到薄荷,便喜欢上了,于是向朋友要过来。由于心生喜爱,他对薄荷也就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它放在阳台最通风、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每天给它浇水,可想不到,薄荷不争气,长成这个样子。"你怎么不去请教那位爱养花的朋友呢?"我提醒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俗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今学生对付"题海茫茫,作业如山"也颇有一套办法的。有一个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写字"错一罚十"的惩罚,想出来了一个高招,他将两支铅笔分别绑在两根筷子上,尔后用两根绑着铅笔的筷子写字。这样他一次在小楷本上就能写出两行字,真是提高功效一倍,这件事怎不令人啼笑皆非呢?有的教师觉得给学生布置作业愈多愈好,多多益善,其实往往是事与愿违;反而造成学生做作业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静待花开     
我不喜欢太娇贵的花,因为没时间、没耐性去料它;也不喜欢生命力过于顽强的花,不怕风吹打,不需要常常浇水,这样也就丧失了养花的意义。我挑了一盆看上去蛮有"个性"的花,一个个花苞很小,倒是叶子紫红色中一道艳粉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9.
"五指姑娘"湖北孝感农家姑娘陈传艳天生只有五根手指,为此历尽艰辛。比如写字,她用仅有三根手指的右手,光是练习握笔,就花了半年时间。为和正常人一样拿筷子,她练到大拇指和食指磨起泡,最后她终于拿住了筷子。为了证明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干",她总是多做家务。小学二年级  相似文献   

10.
夹鸡蛋     
苏冠博 《作文》2023,(13):10-11
<正>一天早上,睡意蒙眬的我坐在桌前吃早餐,迷迷糊糊地将筷子伸向盘中的鸡蛋,想把它夹起来。我的筷子还没碰到鸡蛋,耳边就传来哥哥的笑声:“哈哈,老弟,你想用筷子把鸡蛋夹起来?根本不可能吧!”这让我一下清醒了,我一定要把它夹起来。我看中了一枚“幸运儿”,拿着筷子猛地伸向它,用力一夹,它却从筷子下挣脱,跳回盘中去了。我又尝试夹了一次,可它直接逃到盘子外面去了。  相似文献   

11.
听《花钟》一课。在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后,教师设计了改写原文的环节。改写的方法是,把各种花千篇一律地改为"××花开了"。从头到尾都是××花开了,××花开了,"一开到底"。这样的改当然不美,学生一读就知道了,教师接着问:文章不这样写,为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理解了内容后,把关注点引向文章的写法。教学环节的安排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12.
有一年,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一家有钱人家教孩子读书,东家很小气!每天只有萝卜一个菜,先生很不满意。一天,东家要考查学生的功课,吃饭前,先生嘱咐学生说:"你看我筷子夹什么,你就对什么。"学生应允。  相似文献   

13.
紧急呼救! 半只土豆有个粉丝"疯"了!他疯狂地想吃辣鸡翅堡加可口可乐加炸薯条加蛋挞加……自从他爱上这些"美味"的垃圾食品,他的肠胃就被完全颠覆了,他吃了又吃,一天不吃就会想念得心慌.他甚至再也不想对那些健康食品动筷子——他被垃圾食品绑架了!  相似文献   

14.
黄瓜童话     
我在花园里种了两棵黄瓜。这实在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因为我看见了它们每一天都长大。因为我用竹竿搭了棚,它们往上攀了。因为开花了,雄的花落了,雌花结出了小黄瓜。因为刚长出的小黄瓜茸茸的样子,接着就像一根火柴那么长。因为这根火柴才过了一天就已经是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我心里想:“长到可以吃要多少天呢?”可是竟然只过了两天,已经是标准的可以摘下来吃的黄瓜了!因为我看见这飞快,觉得像个童话。因为这一切,我如果不种黄瓜,那么都看不见。因为一个人没有种过黄瓜,那么我如果告诉他,从一根火柴到半根筷子到标准的可以摘下来吃,这样的速…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扩大内需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而议论的焦点则是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有钱不花",另一种是"没钱可花". 说到"有钱不花",这里有数字为证.一九九八年,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七点八,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百分之四,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增长了百分之十七点一,达到五万三千四百多亿元.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爷爷曾告诉我,只要到厨房看看别人家的筷子就知道这个家的家境了.筷子越长,多半这家越富裕,原因很简单,大户人家吃的饭菜多,筷子长了好夹起远处的菜.爷爷的话有道理,那时没有转盘,站起来夹菜又失礼,如果没有长筷子"武装"自己,多好吃的菜也吃不到嘴.时过境迁,现在恐怕再也没人凭看筷子来猜测人家的家底了.  相似文献   

17.
北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小数乘法”,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混合运算”后,教材相应的“练一练”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一家饭店,如果平均每天使用500双一次性筷子,那么(1)一年(按365天计算)共使用多少双一次性筷子?(2)这些次性筷子大约需要消耗多少棵大树的木材?(3)这样将每天少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少产生多少千...  相似文献   

18.
那时候我的爸爸整天无所事事,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靠在墙壁上,就像一只正在被晒的茄子。他的个子很高,力气也很大,但从来都不做家务更不洗碗筷。要吃饭的时候他就在那个大水缸里捞出一只碗和一双筷子,用筷子敲击着瓷碗来到一锅米饭前。那只黑色的大水缸,就像一只聚宝盆,对我爸爸来说有永远也取不完的干净碗筷。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2006,(10)
说起来是件搞笑的事,我有一位博友,号称"老大嫁作法国妇",光这名字就挺有意味,我能依稀从中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句里溯源到它的影子;这且不说、博友在她还没嫁人时,就曾对她的法国男友扬言:"等我到了法国,走哪儿都要随身带双筷子。"呵呵,带双筷子出国,有意思!我忍不住在她的博里留言道,走遍天下都不忘带双筷子,了不起!也许我们真的会不以为然,带双筷子,又  相似文献   

20.
张沁 《班主任》2005,(3):15-16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理发店,徒弟给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了."徒弟不知道如何对答.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深藏不露."顾客高兴而去.第二天,徒弟给另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剪得太短了."徒弟又不知如何对答.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顾客听了欣喜而去.第三天,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说:"花时间太长了."徒弟无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