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所收录的61篇文章,时间跨度40余年大部分为1970年代以来的作品,涵盖了高教研究的各个领域,基本反映了潘懋元先生学术思想的脉络和风貌。系统拜读再三,深感先生的高教思想博大精深,含英咀华;特色鲜明,自成一派。这种学术特色体现为三个统一。一、前瞻与现实的统一通观潘懋元先生的大作,我们不难发现,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却具有年轻人的敏锐和朝气,其学术思想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出卓越的超前意识。早在1950年代初,先生便提出要研究“高等专业教育学”,并…  相似文献   

2.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中国人的学问是完善人格,培养境界的统一过程,中国人的学术精神是“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致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者反省学术良知,承担文化伦理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双重任务."化理论为方法"就是教师要将思政课阐释的理论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和综合的统一""逻辑和历史的一致""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等."化理论为德性"就是教师要将思政课阐释的理论内化为德性,使学生养成真、善、美统一的人格.为此,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要"化理论为德性";其次,理论的表述要取得理想的形态;最后,通过实践将理想化为信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两化"需夯实多方面的基础:一是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积极的政治人格;二是应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四是应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学术信仰     
学术信仰的实质体现了彼岸性与此岸性的统一,即追求理想与献身实践的统一。学术信仰是大格局、复杂性信仰,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有无合一”信仰观。从价值论看,学术信仰是统摄学术的灵魂与引领学术的灯塔,是学者的精神家园;从认识论看,学术信仰是探索学术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当代学术信仰的退场与缺失导致学术异化和学者匠化,突出表现为学术目的功利化、学术问题课题化、学术过程快餐化、学术成果模式化、学术评价绩效化。近百年来“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割裂是导致中国学界学术信仰缺失的根本原因,“回归学术德性进路”是当前重建学术信仰的前提与关键。  相似文献   

5.
专与博、冷与热、学与用是我们在治学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位横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的学术大家,来新夏先生研究领域之广泛、成就之突出,在学术界中是很少见的。更可贵的是,来先生一直提倡和实践"为人之学",如今,年逾80高龄依然笔耕不辍,在从事专业研究的同时,还撰写大量随笔杂文,并将此作为普及历史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来先生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和"常开新境"的学术风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6.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课堂教学质量有关键性的影响。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学术泰斗、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潘懋元先生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着大学的教与学,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本文针对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试述潘懋元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述潘懋元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杨广云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倡导者,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早在50年代,他就倡导建立高等教育学;1978年,他领导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教室;1981年,他开始招收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  相似文献   

8.
潘懋元先生是国内外高教界享有崇高声望的学术泰斗。潘懋元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历程、影响及贡献可梳理为六个历史时期,依次是少年好学立志从教与抗日救亡淬炼时期、教育知识积淀与学术研究筑基时期、探索高教理论与架构学科雏形时期、教学和研究被迫中断与沉思自励时期、"高等教育学"学科确立与成就斐然的黄金时期、以及思想体系的沉思完善与拓展升华时期,展现了潘先生卓育菁莪、问道求真的育人情怀与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狗日的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3):16-17
什么是“国学”?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10.
追忆与解读:潘懋元先生的“惊人之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懋元先生,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潘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在为人和学术上留下了许多“惊人之举”,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传奇人物”。多年来,先生以其创新性的工作和开拓性的探索,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的若干个“第一”:1978年,他发表了全国第一篇关于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创议文章,  相似文献   

11.
潘懋元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含义、"过渡阶段"、实施途径、质量和分类定位等方面.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中国化,是对大众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和丰富,是基于高教改革实践、并服务于改革实践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潘懋元先生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思想蕴涵着极其深厚的哲学基底: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的实践理性观。坚持对理性做实践精神的掌握和阐释,是潘懋元先生强烈而鲜明的思想风格和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学论体系的构建——潘懋元学术思想研究之三杨广云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这段时间,潘懋元先生的学术思想可以1984年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正式出版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在后期,潘懋元先生的学术工作的重点,是运用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深入研...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不是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属于一种文本诠释方法,而是一种为学的路径.陆九渊对"读书"、"格物"、"穷理"、"道德本心"诸问题的分析,透显了他力图使"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学术理路,而"六经注我"、"虽出古书,不敢尽信"、"发明本心"等命题以及"减担法"的提出,则表明了陆九渊心学诠释学的德性优先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5.
刘文鹏先生是我国著名世界史学家、埃及学专家,中国埃及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先生治学不畏难,选定古埃及学作为研究方向,与“绝学”结缘,并持之以恒,终其一生坚守学术追求,乐在其中;先生为人淡泊名利,成就斐然却不失谦逊之风;先生育人认真负责,学生短期得教且受益一生。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即以复己之性、复人之性、复物之性为价值向度,既继承儒家学术传统的知识积淀,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以"人伦"言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容,即在自我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上践行类别化的人伦关系;四是以"知行合一"申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部知识实践和外部行为实践过程,即在主观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统合中发现德性,在学问知识与生命实践的一致中发展德行.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创办不久,潘懋元先生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曾多次光临我院进行指导。1998年潘先生曾经为我院姜国才博士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一书作序。恰逢我院十周年校庆,潘懋元先生寄来了当时为该书写的序言,我们把它登出来,作为校庆十周年的纪念,同时也对潘懋元先生的关心的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身、心、灵交流的活动.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形成,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师和他的学生们为着学术而共同努力造就的.文章通过对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的个案研究,指出大学师生是学术共同体,在自由探究之中共同造就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探讨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当今师资和师风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课堂教学质量有关键性的影响。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学术泰斗、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潘懋元先生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着大学的教与学,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本文针对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学40年学术论文的实际数据表明,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近40年的知识生产过程中,潘懋元先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潘懋元先生培养、扶植了一批高等教育学学科人才,并以其在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中持续不断的"深耕"与"坚守"凝聚高等教育学研究力量;以潘懋元先生为"领头羊"的高等教育学高被引作者表征和引领高等教育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知识生产方向;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学》和《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撑起了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的大旗,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发展提供了知识论、方法论基础.高等教育学人需承前启后,不畏高等教育学研究人员成才的艰巨性,促进高等教育学前沿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