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课程理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自1949年语文由"国语"和"国文"改称"语文"以来,语文课程性质问题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对此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工具性、思想性、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教育性、言语性、审美性等  相似文献   

2.
追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留洋博士引进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从孔子开始延续数千年的经学教育到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中国文学,简称“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国文、国语),到建国后经历革命“改造”的语文,再到强调言语、语感教学或者说培养语文素质的语文,其中变化的过程,可以说是“综合———分科——综合”的过程,这种变化既是语文教学适应文化变迁的结果,也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下面将就此…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教育及其教材编写是随着历史不断演进的,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悠久,可划分为古代语文教育(1904年国文独立设课之前)、近代语文教育(1904年至1949年)、现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文革"结束)、当代语文教育("文革"结束至今)。语文教材是在古代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大体上可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诗文选本。我国语文教材历史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至1922年学制改革前,学校课程标准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只是把清末的学堂章程稍作调整。在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两个决议案,于1920年1月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现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清末独立设科、民国初年以“国文”为学科名称以来的又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1922年(壬戌年)11月1日,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将《学校系统改革令》…  相似文献   

5.
商务印书馆自编写第一套国文教科书(1903年)以来,至《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的实施(1923年),共编写和出版了数十种中小学国文(语)教科书,在近代国文(语)教科书的编写方面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为近代国文(语)教科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文中的“近代”即指1903年至1923年,与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概念有别。其间经历了“语文”独立设科(1904年)、言文一致的“国语”科的诞生,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国语(文)课程纲要》的颁行。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文(语)教科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商务印书馆在编写国文(语)教科书…  相似文献   

6.
追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留洋博士引进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从孔子开始延续数千年的经学教育到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中国文学,简称“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国文、国语),到建国后经历革命“改造”的语文,再到强调言语、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语文的本质?在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各有仁智之见,对它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经学、诗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融的综合体,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概念。自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起,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才正式出现在我国教育史上,当时称之为“中国文学”,意即文章之学。1906年又改称为“国文”,因为五四运动后白话文(语体文)进入语文教材,小学称“国语”,中学仍称“国文”。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辑语文教材时,根…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文教学发展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语文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抗战胜利,推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废除了日据时代的奴化教育,开始推行和实施国语和国文教育。台湾省“行政公署”在各县市专设“国语推行委员会”,大力倡导和推行标准国语,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培养和恢复了青少年国语国文能力;二是1949年—1968年。国民党大陆溃败迁台后,即开始加强对教育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十分强化三民主义和反共思想的训导和灌输。语文教学上表现为泛政治化;三是1968年以后。台湾注重引进和借鉴西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根本改革,大约要上溯到本世纪初,从清末到五四运动这一段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志,在学制上,是罢科举,语文单独设科;在教学内容上,是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1903年,清廷颁布《考务纲要》,语文单独设科。1905年,清廷下谕废除科举。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全部采用白话。随后,白话文也逐步进入了中学的国文教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语文教学,从先秦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问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但从语言的角度来考察,实际上只经过了两个阶段。一九二二年以前,全部教材都是文言文,包括清末废除科举、办新学堂所采用的吴曾棋编的《国文教科书》,也没有改变这种情况(注);一九二二年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为适应运种变化,叶圣陶等编辑的《国语教科书》,才使“语体成为国文的教材和习作的文体” (见《叶圣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1900-1925)的国文国语课程知识以文法知识为核心,其知识选择与建构源于《马氏文通》,课程知识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国文国语教科书中。这一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在进行课程知识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文法知识的研究,并成为当时文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文国语教学领域,文法知识建构的初衷是帮助学生"会通"、"析文"和"作文",但当语言学发育成熟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才影响到语文教学,获得语言知识也成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渐渐背离了"会通"、"析文"的方法性点拨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近代化,是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与几千年来封建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语文课程,逐步向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语文课程转化、演变的历史过程,其具体时间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至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颁行,凡61年。可以说,中国语文课程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的过程。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语文课程课时比重的演变、语文教科书的革新,是语文课程近代化最集中的体现。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之时,回顾中国语文课程近代化的历程,能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雷教授您好!近年来,出版界出现了"民国语文教材出版热",引发了社会对语文教材的热烈讨论.您带领的课题组刚刚完成了教育部"民国国语国文教材研究"的课题研究,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情况? 雷实:课题组收集了从2005年到2012年间国内11家出版社出版的41种(套)民国时期国语国文教材,从中选择了两套作重点研究,一套是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全套8册),由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重新出版.这套教材是辛亥革命后首先出版的"共和国教材",具有代表性.另一套是1947-1949年间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开明幼童国语读本》(全套4册)、《开明儿童国语读本》(全套4册)、《开明少年国语读本》(全套4册),由叶圣陶撰、丰子恺绘,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6月重新出版(后简称《开明国语读本》).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创建革命政权的同时 ,又创建了真正属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从1927年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起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22年的时间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苏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期间 ,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困苦 ,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又普遍较低 ,文化教育中势必要把有基础作用的国文、国语教育作为重点。事实上 ,在当时各级各类学校所开的课程中 ,国文国语也一直是最主要的课程。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语文…  相似文献   

15.
<正>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分别开设了"教授法"和"各科教授法",这标志了语文开始独立设科与语文课程教学论这一学科的萌芽期。从语文独立设科到新中国的成立的近半个世纪中,先后出版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及专著近十余本,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问题上的六种分歧意见,提出了分期应当遵循的“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远粗近细”四条原则,主张将中国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前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始语文教育期)和现代语文教育期(今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及其所属的言文教育期、古文教育期、文学设科期、国语国文期、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里设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除文言文,启用白话文。北洋政府教育部实行推行国语的政策,小学的“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应接近群众的实际语言。中学仍称为“国文”,侧重文言文,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到“国文”,再到“国语”和“国文”,再到“语文”,语文课程名称的变更,一方面记录了这门课程曲折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也记录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历程。综观100多年来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及其论争,可获三点认识:一是从语文课程名称变更反映的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看,“语文”名称当下不宜变更;二是欲求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之道,不在于名称的变更,而在于改革更能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的目标及内容;三是随着不同形态的语文课程出现,语文名称的含义自然可作多种解释。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我国的小学语文(当时有“国文”、“国语”等名称,本文为了与现在的“语文”课程名称吻合,故称“语文”——笔者注)课程是伴随着《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而产生的,迄今已走过百年历程。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之时,回顾中国近代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状况、特点,能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语文课程也不便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以来,人们对语文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又一直存有争议。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1997年11月《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