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2.
《野草》当中佛教语词的运用,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审美世界。纵观《野草》24篇(包括《题辞》),《失掉的好地狱》是佛教语词运用最多的一篇。它呈现出那一时期鲁迅先生复杂的"心造的地狱"世界,神、魔、人隐喻鲁迅精神世界不同的意识。借"地狱"这一佛教意象来表现客观现实对主观意识的影响。历史现实与精神世界使得在鲁迅"心造的地狱"之上开出的曼陀罗花有其丰富的内涵。这些佛教隐喻形象本身构成了一个超越喻体而独立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黑色意象,本文从《奔月》、《理水》这两篇小说出发,分析这两篇小说中的黑色意象,并寻求黑色意象与鲁迅内心世界的对应性,探讨鲁迅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在深重的压抑下苦闷情绪的流露,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真切地体现了鲁迅的悲剧心理,是主体内在意念、感受的外在投射,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在深重的压抑下苦闷情绪的流露,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真切地体现了鲁迅的悲剧心理,是主体内在意念、感受的外在投射,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过客》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非常独特的一篇,其独特的意象群并以独特的文学样式表现出来,其思想意蕴的丰富几乎涵盖了鲁迅的全部浓郁的悲剧意识、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坚定信仰、反抗绝望的"过客"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具有丰富复杂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可以分为记忆性意象和联想性意象,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体验意象和象征意象.它们共同联结组合成为独具鲁迅特色的意象世界,表现出鲁迅反封建反传统反文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上)》2009,(22):158-159
由鲁迅之子周海婴担任顾问、长孙周令飞主编的《鲁迅的艺术世界》日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鲁迅的艺术世界》收集鲁迅先生的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徽标设计以及收藏的碑帖、版画、古钱币、邮品等380余件,其中有不少作品是首次面世,充分展示了鲁迅艺术世界的广博和艺术修养的深厚。编撰者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充分利用上海、北京两家鲁迅纪念馆、博物馆的馆藏(海婴先生帮同协调),  相似文献   

10.
杜甫《月夜》运用"曲笔"手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自《诗经》始,众多诗人作品均对此有所涉及,形成了以含蓄蕴藉为审美取向的诗歌创作传统。对"曲笔"美学意蕴作简要阐述、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诗创作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讲述了一个富豪和一个流浪汉通过一个善良女人的努力,相遇、相知、互相改变的故事。通过对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河流意象的解读,更深一层地阐释作品的主题,经过归纳总结,从原作中提炼出河流的三个基本意象:河流的救赎意象、河流的历史意象、河流代指黑人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作者在《我弥留之际》中运用了大量《圣经》意象原型,其中"水"与"火"的意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过运用这些意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战胜一切苦难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王莉 《天中学刊》2012,27(5):63-66
鲁迅建立在"立人"基础之上的博大思想,时时充满着二元对立的复杂矛盾。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背后,隐藏着他爱憎交织、希望加绝望的内心痛苦。这尤其体现在1924―1926年的小说集《彷徨》及散文诗集《野草》等作品中。《彷徨》多数作品在人物和情节安排上的二元对立与鲁迅此时的"彷徨"思想互为表里,形成了某种契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女性作家艾丽斯·西伯德在小说《苏茜的世界》中,用真情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运用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分析了小说《苏茜的世界》中所蕴含的有关《圣经》的宽恕的主题、流浪的故事情节、天堂的意象,并探究了这些元素对这部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谈《故乡》的人物造型美浙江陈炎火鲁迅的小说《故乡》在人物造型方面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故乡》中着墨最多,倾注作者无限深情的人物当推闰土。作者先是彩笔描绘"一幅神异的图画":仲夏的月夜,天空深蓝,圆月金黄,瓜田碧绿;英俊少年,颈戴银圈,手捏钢叉,奋力刺...  相似文献   

17.
沈尹默的《月夜》,是中国现代新诗诞生的第一批婴儿之一。1918年元月,《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九首,其中有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刘半农两首,《月夜》既是其中的一首。从中国现代意象诗发展的角度来看,《月夜》显然是中国现代最早发表的意象诗。 1922年8月,北社编辑出版了《新诗年选》,是初期白话诗较好的一个选本。愚(?)在评《月夜》时说: 这首诗大约作于一九一七年的冬天,在中国新诗史上,这是第一首散文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相似文献   

18.
以往论者(包括李何林、王瑶诸先生)对《过客》的读解,都建立在鲁迅创作《过客》时的客观外在生活的浮面上,《过客》的深刻蕴涵往往被外部的生活表象所肢解。本文以考察鲁迅的心灵活动为依据,通过对作品的几个重要意象的分析,认为《过客》是一篇深蕴鲁迅独特人生思想的象征性散文诗。它以浓烈的启示性语言及意象解剖着生命、探究着生命的意义和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上还是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都完美地呈现出了鲁迅创作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先生对弗氏学说的基本态度。完成由"性"到"吃"的转换,是从现代病理角度理解"狂人"之"狂"及其所发现的"吃人"这一象征意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侧重于思考外部世界,而《野草》则是鲁迅自己孤独、痛苦、绝望而抗争的灵魂的体验和升华,完全是鲁迅的“心灵史”。《野草》的每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交织着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顽强坚决、渴望战斗;一方面又彷徨苦闷、忧伤寂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