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靖丽 《文教资料》2011,(33):23-25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揭示《盲刺客》和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小说《石头天使》之间的互文关系。作者认为,《盲刺客》与《石头天使》的对话进一步凝练了小说的主题,丰富小说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盲刺客》中采用个人型声音叙述模式,通过穿插新闻报道和同名小说《盲刺客》的叙事策略,加强叙述声音可信度,建立女性叙事权威,深刻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隐秘而真实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3.
孙靖丽 《文教资料》2009,(30):33-34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神话影射的分析,揭示阿特伍德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两个文本的影射。笔者认为,阿特伍德借助影射这一互文手法凝练小说的主题,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盲刺客》这个结构复杂的小说中,阿特伍德叙述了发生在塞克隆星球上的“盲刺客”的故事以及艾丽丝和劳拉姐妹的故事,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相互照应,同时在该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女性哥特创作手法。本文分析该小说创作中如何采用了女性哥特手法,并探讨身处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如何获得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其代表作《石头天使》中创造了一个带有些许悲剧色彩的女主人公哈格。哈格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她自己无意识地担当了这个悲剧的导演。在传统和现实的世界里,哈格铸造着自己生命的枷锁,将自己禁锢起来,不能做到最普通的给予爱、接受爱,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10部长篇小说,2000年一发表就获得布克奖,代表了阿特伍德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艺术显示了作者对小说创作艺术的高度把握。小说打破了故事的线性时间叙事,故意取消或模糊了时间标志语,使用了叙事线索多头并进、几个文本交互出现又彼此互文的空间转换策略,同时在不同空间文本间实现灵活的叙事视角转换,使整部小说呈现空间交叉立体化结构。这部小说不仅以拼图般的文本布局独具特色,而且体裁上呈现出杂体性,有回忆录、通俗爱情故事、科幻小说、书信、新闻报道、诗歌等。《盲刺客》是一曲叙事诗学的交响乐,既有文学固有的可读性传统,又具有后现代鲜明的艺术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盲刺客>中的科幻故事具有丰富的文本意义.首先,其内容本身是整个故事框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开放式的结构与整部小说的开放性也形成了呼应.并且,艾丽丝的回忆录和劳拉的小说均以<盲刺客>命名,盲刺客不但是科幻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揭示了小说标题的象征意义,丰富了小说女主人公的人物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8.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互文性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内互文性,揭示出小说中三个故事层面之间的相互指涉。作者认为,互文性的使用揭示出小说深邃的思想性和阿特伍德高超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丹·布朗(Dan Brown)是当今美国的畅销书作家,凭借《达·芬奇密码》的热卖一炮而红。作为《达·芬奇密码》前传的《天使与魔鬼》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球创下了销售奇迹。该文从小说《天使与魔鬼》的叙事策略及小说主题的角度进行剖析,解构丹·布朗带有后现代浪漫主义倾向的创作风格。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极大地满足了当前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为今后小说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第三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合称为“意大利小说”。文章主要是运用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分析小说人物的理论。即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解读《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作品中体现出的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灵”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孙靖丽 《文教资料》2009,(14):22-24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183;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正文外引言和部分正文内引言的分析。揭示阿特伍德对某些前文本的引用指涉。作者认为.阿特伍德正是借助引用这一互文手法凝练小说的主题,丰富小说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的女主人公艾丽丝将明明是自己写成的作品说成是与死去的妹妹劳拉共同用"左手"完成,这一表面"匪夷所思"的论断实际上隐含了阿特伍德关于写作的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写作是作家被某个神秘化身"附体"的过程;第二,"左手"是这种神秘创作力量的隐喻;第三,作品是作家与死者"协商"的结果。通过分析小说中母文本与子文本之间的生成关系和子文本的作者归属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出阿特伍德本人对写作的定位与态度,这将有助于我们换一角度来审视写作行为,同时对于理解加拿大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走向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使诗人"里尔克的精神自传体小说《马尔特手记》营造了一个充满幽灵、生者与死者共居的童年世界,揭示出马尔特恐惧与兴奋并存的心理经验。在这复杂的情感背后,蕴含着他试图将无法言说的幽灵经历转化为语言的努力,以及他在语言和现实间寻找家园而不得的挣扎痛苦。从"幽灵"与《杜伊诺哀歌》中"天使"形象的相似性,可以探寻里尔克诗学思想的发展的重要脉络。  相似文献   

14.
潘神是古希腊神话中重要的传统形象之一,爱.摩.福斯特在其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巧妙地把潘神的形象融入到人物的刻画塑造上,呈现出深刻的象征意义。从潘神的神话原型入手,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刻画进行分析,探讨潘神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把握福斯特的小说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5.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甲戌本《石头记》的发现揭开了更接近于曹雪芹原著的脂评本研究的新页。在脂本《凡例》中提到了小说的诸多异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视角。名称作为表层的符号载体有着深厚的内在蕴涵。对《石头记》本名作一番探寻,阐释其承载的叙事功能、神话结构、象征意义以及隐藏深处的作者的价值关怀是必要的。曹雪芹以“情”补天,然而缺乏宗教信仰的拯救是脆弱无力的,最终返回的仍是石头的清虚世界。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盲刺客》中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搭建起错综复杂的叙事迷宫,其中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是作家得以完成该叙事作品的重要手段。从叙事学角度看,可以从叙事结构、视角和声音三个方面对《盲刺客》进行解析。玛格丽特把高超的叙事策略与一贯以来沿用的女性主义题材巧妙结合,揭示了加拿大的现代女性情感、地位和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王晖 《辽宁教育》2006,(12):1-1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大理石中渐渐地露出了人物的脑袋、肩膀……终于,在雕刻家的手中,一块平淡无奇的大理石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这一场景,就好奇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的?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在用心雕刻,所以普通的石头就变成了美丽的天使。“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在用心雕刻,所以普通的石头就变成了美丽的天使!”这是艺术家的内心感悟,是他对自己工作态度的概括。在故事中我们发现:原本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大理石,却能在雕刻家的手中…  相似文献   

19.
梁吉 《现代语文》2010,(4):117-118
<正>非常地偶然,笔者在很短的几天内分别读到了苏童的短篇小说《天使的粮食》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天使的粮食》中天使因人间遭难而下凡救济,《巨翅老人》中天使却因自己遭难而流落人间。但无论是救济人间还是流落人间,两位天使均遭到了"不公平"的甚至残暴的对待。天使们最后不得不远离人间,他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我们作为人间一员也将深深地羞愧。  相似文献   

20.
潘宝 《语文知识》2013,(4):73-7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编选了风格迥异的三篇小说,分别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及《边城》。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观察,学生在阅读这些小说文本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他们阅读兴味最浓,但也是阅读速度最快、遗漏文本信息最多的一篇。据此,笔者思考,能否用一次阅读整理课的形式来重读文本,借此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小说,准确把握内涵。笔者于于是选取了小说"文眼"及"字眼"两个角度切人,尝试从宏观和微观两条线对小说文本进行再梳理和再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