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瘦水     
彭世贵 《华章》2011,(11):17-17
秋风起了,水就瘦了。 秋风的手触摸在瘦瘦的水皮肤之上,皱纹涟涟。 我们站在瘦水的边缘,回望春天,我们有些感动和伤感。春天有些远了,那些曾给我们以迷醉的春天有些远了。我们的影子倒映在瘦水中,许许多多的影子倒映在瘦水中,那些影子来自我们背后的时光,来自那些陪我们和瘦水一起走过许多路程的时光。现在,一一被瘦水拥在怀里,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2.
俗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意思是年老后身体瘦些有益于健康。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更是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瘦身计划”。其实,“瘦”还是古代文人们的所爱。  相似文献   

3.
合肥的地名语源见于史籍的有多种解释,其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说得到较多认同,但对于施水(南肥河)如何与肥水(东肥河)相合却一直未能澄清。“施合于肥”是通过两河之间的一条古代运河实现的。这条被称为“巢肥运河”的古河道在史籍和传说中可以找到印记,在当地存有遗迹。它支持了《水经注》的说法,为合肥的地名语源提供了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俗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更是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瘦身计划”。其实,“瘦”还是古代文人所爱。  相似文献   

5.
董华翱 《现代语文》2010,(5):154-155
每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中都有许多要求考生回答"为什么"或寻找各种"理由"、探求各种"原因"的题目,笔者就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作了粗略统计,文学作品阅读中问"为什么"的题目多达30余道,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6.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是唐玄宗说过的一句老话。后来周总理以“我瘦天下肥”的警句,说明了共产党干部勤俭廉政必然带来百姓富裕,社会昌盛的道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公职人员为政清廉,为官不贪,得到的回报便是社会的稳定,经济全面繁荣,百  相似文献   

7.
“瘦”在古典诗词中,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字眼。“瘦”或用于绘景状物,或用于写人,增添了诗的内蕴与情致,别有一种动人的美。下面结合具体的诗词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有效教学,首先取决于有效备课。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有许多青年教师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常常浏览大量资料,参阅多堂名师范例及教案,经过精心整合、预设,形成了一份几乎无瑕疵的多页详案,但实际执教起来并不如设想中那样顺利,往往出现量大超时,环节仓促,顾此失彼,束缚手脚等现象,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相似文献   

9.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点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何既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又能控制各课程对教学资源的占用,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并为日后释放后劲积蓄能量,这是技工学校教学普遍面临的难解问题。显然,削弱技能训练的份量不行,过分地降低理论深度也不行,直接加强理论化程度,更是既受教学资源(时间、师资、设施等)限制,也受到学生文化理论基础的制约。这就要求,技工教育要在有限的资源上实现知识和系统性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上另辟溪径。“瘦型知识体系”教学法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它试图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严格控制教学任务中的知…  相似文献   

10.
侯庆娟 《语文知识》2011,(4):125-125
“肥”的本义是“多肉”,引申为“大”义,进而又引申出“肥胖”义。“胖”的本义是“芈体肉”。所以人们要说“减肥”而不说“减胖”。  相似文献   

11.
昭通作家曾令云的创作,重点关注昭通重大历史题材,倾心于表现本土"大人物"。在一个人的创作中,用如此的鸿篇巨制、倾注上千万字的笔墨和精力,来书写和塑造一个地方的历史人物,在昭通文学、云南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皆属罕见。这足以窥见,在作者眼中和心中,这些人物地位之特殊、身份之显赫,也充分透出了作家曾令云的价值观和审美尺度,体现了他灵魂深处的"大人物"情结。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自夸吧,唐玄宗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此语不假。这唐玄宗也果然有两把刷子,登基之始,废寝忘餐,励精图治,确实把天下治理得“胖乎乎”的。至于后来迷恋贵妃娘娘,重用杨国舅,导致安史之乱,天下也便一下子变得“瘦骨嶙嶙”了。于是,即便是在声色犬马、心旷神怡之中发了福,他的这句名言,也只得改为“吾貌虽肥,天下必瘦”了。  相似文献   

13.
王俊 《河北教育》2002,(5):30-30
古代小说中常用“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来形容美人身材之均匀称势。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美人如何美,却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领会到美人美的程度。同样,要论及课堂提问艺术有关标准,如果要正面展示课堂提问艺术如何精湛美妙,可能费了很多文字也难以深中肯綮,但如果借用“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来概括则可能让人一下子意会到其中的妙处。也许有人会问:课堂提问也有肥瘦之分吗?何谓提问的“肥”,何谓提问的“瘦”呢?的确,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是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问法,有些…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文学的关系犹如太极圆图里的黑白两极,一极是文学中的法律,一极是作为文学的法律。在方法上采用文史互证的进路,文学作品中的案例故事反映出古时司法官对妄冒为婚此类户婚案的司法裁断问题。一方面,文学作品中的判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审判官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有关法律问题的文学表达,可以隐约窥视某一时代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劫丹  龙飞 《海外英语》2011,(5):279-280
该文从翻译语用观的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中语用隐含的特点,以《红楼梦》为案例分析了人物话语的原作品和译本中语用隐含的三种情况:保留原文中的隐含意图与人物对话中的隐含意图;没收与取消某个语用隐含;平添一个语用隐含或将原来的明示译变为语用隐含。案例分析显示原文里的语用隐含应该要在译文中保留,不能将其公开于文字;此外不能没收、取消或平添某个语用隐含。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张爱玲的两部译出作品——《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以及一部译入作品——《五四遗事》为研究对象,探讨张爱玲在译入、译出两种翻译模式下,如何对作品主题进行解构与反转,将其进行“宏大化”或“世俗化”处理,藉此适应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使译作得以生存。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方向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翻译方向性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在其词作中,频频使用“瘦”字。本文从人格比照、生命体验、时代审美印记 3个方面,论述了李清照运用“瘦”字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一、考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能阅读文学作品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C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教学要注意教授目标的确定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时地关注教学目标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之后进行目标预设,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吕全水 《学语文》2012,(2):52-52
在阅读古典诗词(包括写景抒情的散文)时,常见一些松菊梅兰、水竹雪月等个体或整体意象,它们的直指意义是易于把握的,但其联想意义,不同的文学作品则有迥然不同的解读。因此在鉴赏此类艺术形象时,同学们必须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加以比较分析,将它们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揣摩其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