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生:正月初一。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大年初一”。)  相似文献   

2.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乡土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成才欲。  相似文献   

3.
语文美感教学要以情感人。以美陶冶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何谓美感?在通常情况下,美感指的是人们的审美感受。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景物异常丰富、多姿多彩,因此,自然景物的美就成了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景物的描写,都十分“美”。懂得如何挖掘景物的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还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艺术修养,获得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挖掘语文课文中的美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七、孩子与家乡 2.捕捉家乡流转的风情 经常收到少年朋友的来信:“张老师,城里的小朋友写作文可以写汽车、高楼、商厦、公园,他们的作文可以展示现代的美。农村的小伙伴们接触的除了田野、大山就是贫穷、落后,我们的作文该怎么展示家乡的美?”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两节《故乡》课。在课堂上,两位教师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不同,致使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值得大家深思。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片断1师:重返离别了20余年的故乡,“我”的感受如何?生:“我”感到故乡衰败、冷漠。生:“我”感到故乡很萧索。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相似文献   

6.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形式,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缺乏美感的…  相似文献   

7.
师:家园与故乡是我们精神情感的依托和归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家园与故乡的散——《今生今世的证据》。请问,什么是“证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涛 《小学生作文》2022,(19):25-26
<正>王老师:家乡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梭,到二十年后的家乡去看一看。先来看看题目,你们发现了什么?文君:题目“二十年后的家乡”提示我们想象的时间是二十年后,想象的场景和家乡有关。王老师:没错!文君抓住了“二十年后”和“家乡”这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人在初三漂     
俗话讲:“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阿!”这话同样也可以讲成:“人在初三漂,哪能不心焦啊!”作为初三学生的我们,有哪一天不是在紧张地上课学习,哪一天不是在与试卷进行战斗呢?  相似文献   

10.
开心岛     
难不倒 老师问一名智力早熟的男孩:“你的生日是哪一天?”答:“4月8日。”老师问:“哪一年?”答:“每一年”  相似文献   

11.
张蕾 《四川教育》2014,(7):61-61
师:人说,家乡好,家乡美,现在成都即将召开新一届世界旅游大会,面对友人,成都,你能不能给他们推荐推荐?生:推荐成都特色地方、小吃等.师:成都这座文化名城已经经历3200多个风雨春秋,繁华似锦,历史上一位位诗人用自己的笔为成都留下了首首浓墨重彩,点染着这座城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诗说成都”.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常看到公开课基本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却不禁反思:在这些起示范作用的“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在哪里闪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先进的教学手段、热闹的教学气氛,就是理想课堂吗?  相似文献   

13.
故乡的呼唤     
【小引】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美。吃来吃去,家乡菜最有味;听来听去,乡音最亲切;连盐都是别处的咸——几个大学生到同学家做客,每人做了一道家乡菜,后来,大家嫌一道扬州菜过咸,做菜的女同学却说:“哎呀,你们这里的盐怎么这么咸?”其实,并不是家乡的一切都好,只是我们的根扎在了那里。●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刘棣华皎月当空,清辉泻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榻,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读古诗,总不免要为那些寄寓乡思亲情的佳作所吸引。像读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14.
<正>《游山西村》中的“山西村”是在山西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被广为传诵。那么,诗中的“山西村”究竟在哪里?我们自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是山西省内的一个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陆游罢官闲居在家,这是他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所作,诗中的“山西村”就是他家乡会稽山西面的一个普通村庄,和山西省八竿子打不着。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手段。”“新课标”更是把“情感与价值观”作为衡量语文学习的一个维度。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生之美。  相似文献   

16.
常常有学生在随笔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没有信任,缺乏真情,只有虚伪……”难道我们的生活真如学生们所说的那样缺少真、善、美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发现这些真、善、美呢?作为语文老师,我陷入了沉思.罗曼·罗兰说过,“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眼睛“美”起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生日     
《少年月刊》2011,(3):63-63
今天入学第一天,老师正在逐个登记同学们的信息。 老师问聪聪:"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聪聪:“2月20日。” 老师:“哪一年?” 聪聪:“老师,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每一年了.”  相似文献   

18.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遵循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封闭的教学观念、封闭的教学时空、封闭的教学内容、封闭的教学形式、封闭的教学过程、封闭的教学评价……试想: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怎能不千人一面、失去自我、流失个性?如此“封闭”的教学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呢?  相似文献   

19.
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怀念母亲》中第2自然段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开发字词教学资源,并将之融于言语教学当中的.一、抓“奔丧”的字音师:“我”以前两次回到故乡,为了什么?生:奔丧.师:这两个字,该怎么读?读第几声?生:都读第一声.师:同学们,这两个字,有个共同点,都是什么字?  相似文献   

20.
故乡水韵     
有人说:“家乡的人也平平,景也平平”,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古人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我就来谈谈我故乡的水韵吧!听爷爷奶奶说:“家乡在没有井的时候,佛洞那条河是我们全村人的希望。”从那时候起,我对“母亲河”就充满敬意,常到河边玩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