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2.
郑清生 《广西教育》2011,(25):24+27-24,27
在阅读特级教师任勇的《走向卓越:为什么不?》一书时,曾惊叹于他的一篇《数苑中的"五朵金花"》富有诗意的语言,任老师竟能将中性数0、基数1、虚数单位i、圆周率π、  相似文献   

3.
吴凯 《成才之路》2012,(2):13-I0008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前者见于《史记》;后者见于《汉书》,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六册有《报任安书》节选)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的观点,其文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  相似文献   

4.
白岩松档案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任《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感动中国2008》等节目主持人,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相似文献   

5.
崔毅 《少年月刊》2013,(11):42-43
在一个幽暗、门窗紧闭的房间里,委害人身中数枪躺在地上……可是任验尸官检查遍全身也找不到子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凶手会变魔术?非也,原来是冰子弹搞的鬼。在电影《一号通缉令》(Most Wanted 1997)以及丹·布朗的小说《骗局》中,杀手郁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冰子弹"。  相似文献   

6.
"形"与"势"是《孙子兵法》中的十分重要的兵学范畴,也是战争指导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孙子分别从"谋形"、"识形"、"示形"和"因形"四个方面论"形",从"知势"、"造势"和"任势"三个方面论"势"。孙子的形势论是其战略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战略层次和战役战术层次两个层面,在后世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这是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最为憧憬的大结局,它对赵元任译学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完美演绎了"合流"与"互惠"的译学文化战略观,启迪着当今翻译创作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伍媚 《文学教育(上)》2014,(15):112-113
儿童文学由于其特殊的读者对象,在翻译时必须要注意其与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的地方。而译好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则是译出儿童童趣。本文主要以任溶溶翻译的《女巫》一书为例来探讨如何从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三个方面来译出儿童文学中的"童趣"。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但作者孔尚任却选取了"名士与名妓"模式来表现这一严肃的历史主题。不论是从文学表现传统,作者与明遗民交往,还是作者本身对士大夫阶层的反思与对小人物的关注等方面,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尚任选取"名士与名妓"模式写兴亡之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翻译目的论是中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宠儿。它认为每个译者的翻译活动都是受"目的"左右的行为,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实现其翻译目的。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经典之作。文章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简要分析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目的,并对其目的实现的充分性予以简要评说。认为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之所以能成为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翻译典籍,是因为译者为充分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妥帖的、适合的,因而也是高明的。  相似文献   

11.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乃一古文名篇,被《古文观止》及多家《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选入。其中"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一处的标点,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词语搭配关系和惯用表达法入手,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哀江南》节选自清代传奇剧作《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是转行做樵夫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唱的一套曲子。几乎所有评论《桃花扇》的人都认为,《余韵》是孔尚任匠心独运、大胆突破以宣泄"兴亡之感"的神来之笔。而《哀江南》在全剧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来讲解《哀江南》,教师都多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笔者阅读了《桃花扇》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从虚与实的角度来分析,《哀江南》一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现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花喻人是《红楼梦》塑造人物的一种艺术方法,清代《红楼梦》评点于此亦有关注,"牡丹"与"宝钗"就是其中之一。以"牡丹"喻指"宝钗",诸家评点一致认同,但于宝钗所掣牡丹签上的题字和诗句的阐释却持论不一。关于题字"艳冠群芳",或从才德,或从世人喜好,或从容貌、运气等角度进行分析;关于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或揭宝钗老练处无情,或责宝钗于宝玉无情,或评美刺宝钗,或示宝钗被弃,不一而足。无论是基于褒钗还是抑钗,这些观点丰富了《红楼梦》中"牡丹"喻指"宝钗"的内涵,且深刻地体现了同处封建时代的评者关于礼教道德、处事修养、生存策略等的传统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15.
乐铄 《语文知识》2011,(2):24-28
《人间喜剧》喜写物质世界,比《人间喜剧》早了近百年的《红楼梦》也重视写"物",并且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举凡衣食住行,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之物,应有尽有,完全可称《红楼梦》重于、也胜于《人间喜剧》写"物"。《红楼梦》中的"物"能反映封建末世贵族之家经济制度、富贵奢华、封建等级关系及其衰亡,并起演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与《人间喜剧》中的"物"一样,也是一种"环境",是恩格斯所述"典型环境"中的物质环境部分。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无所短长之效"这六个字中,有三处存在异议:其一是"所",经过分析,"所"应为代词,作定语;其二是"短长";应为偏义复词,重在"长",也作定语;其三是"效",应为名词中心语。  相似文献   

17.
学界于荀子生卒年大有疑辩。综考史料,刘向曰荀子始游齐于宣王、威王时实误自《史记》错简文字(从胡适之说),威王实早于宣王而非相反,宣王、威王末年至春申君死时荀子至少113或132岁;若谓《史记》"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的"五十"是"十五"之误并从刘向所言荀子始游齐时间,则齐襄王初年荀子仅33或42岁,此与其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不匹。据《盐铁论·论儒》齐湣王末年"孙卿适楚"的记述,荀子年50始游齐当约在齐湣王末季的公元前286年,至齐襄王末年正70余岁,至春申君死时90余岁,终生百岁上下。而《盐铁论·毁学》"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然而荀卿谓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非荀子寿至李斯为丞相或遭杀戮时之证据,因为论者不知此"谓"有版本作"为"是讹字,且此"睹"本作"覩",非亲见意乃"懂得"意,其用法见同书他篇及《王力古汉语字典》等,此段文字不过言荀子曾因预知李斯命运而事先告诫过李斯勿食秦而已,"然而"前后事并非同时发生。如此,所有秦汉言荀史料可统一,《盐铁论》两则言荀史料也可统一,《盐铁论·毁学》言荀之讹字及学者于其之误解可得厘正。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历来对其褒贬不一。有称其为"晚清重臣"、"出色外交家"者,也有称其为"卖国贼"者,而其"卖国贼"称号的获得与他签订《马关条约》有莫大关系。本文试图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中心,从历史微观处着眼,探寻一个真实的李鸿章,给其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诗人席勒在其主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中表述的,它的意思是把美学原理运用于教育。美育在我国古已有之,《尚书·舜典》中,已有"典乐教胄子"的讲法,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记·乐记》中更特别指出"乐也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尝试用图里等学者提出的描写翻译学方法分析赵元任在翻译《一个女人的自传》时采取的"偏离充分性而取可接受性"翻译策略,指出赵元任译本并非是兴致所至的"胡译乱译",而是历史文化差异、翻译动机、文本用途等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