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采薇     
《学语文》2009,(5):1-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相似文献   

2.
杨艳 《文教资料》2012,(24):21-22
许渊冲的"三美论"是诗歌翻译的指导原则,也是最高目标,经常被用来分析、研究诗歌翻译。本文选取了《采薇》第六章的三个英译本,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分析对比了这三个不同译本中,诗歌翻译中"三美"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3.
4.
《采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是新课标教科书改版后的一篇新课文,笔者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在教法上做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5.
正6月22日晴四季轮回,花落花开,新芽已经长大,那盏灯还在遥远的地方亮着,每一条路都能通向我的家,可我却不能回去,吹熄它的等待,一幻想,一幻想就幻想了一年啊!一年啊!我不停地与敌人厮杀,不曾停止下来,只为了让祖国早日和平,我也能早日回到我的家乡,看到我的亲人……冬去春来,柔嫩的小苗苗刚刚舒展出嫩绿的新芽,试图绿了那野山坡,还有那条冰封了的小溪,有盏灯在遥远的地方依旧亮着,一个战士在夜里忧闷,牵挂。举目茫然,我有着鸿雁要传书信,却不知该让它飞往何  相似文献   

6.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其创作手法对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和语言艺术等影响深远。文章以《小雅·采薇》为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象似性特征,关注诗篇结构和认知思维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译作对于原诗中象似性原则的忠实程度再现,探究译者为呈现原诗的形式与意义所作的语言选择及其表达效果,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提供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7.
军旅诗不只是对战争事件和战争场面的叙述描写,《诗经·采薇》正视古代征人在战争中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思亲盼归和保家卫国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征人的丰富内涵,彰显其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追求,使尽忠履职保家卫国的古代征夫形象真实而有质感。  相似文献   

8.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厌战心理。通过《采薇》,我们能够大致地了解《诗经》中战争题材诗歌的厌战主旨,进而使我们更加理解先秦时期人民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9.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相似文献   

10.
《采薇》写出戍卒的六重伤悲:戍守生活艰苦之悲,战事频繁激烈之悲,久戍不得归家之悲,卒帅待遇悬殊之悲,戍后成为弃卒之悲,人近乡情更怯之悲。六重伤悲彼此交织叠加,呈现出独特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薇》源自《诗经》,是《诗经》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反映的是周宣王时期的战争面貌,这篇诗歌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的是军旅战士们有家不得归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民族精神。本文主要对《采薇》的赏析,探讨其表现手法、艺术特征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东山》与《采薇》十分明晰地描画出周人心目中的战争影像,透过这一影像,我们领悟到周人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知: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人类集体的愚蠢与疯狂,是对人性的亵渎,是毫无意义的杀戮,是永不能平复的心灵哀伤,是人类不能承受之重,对战争的任何形式的美化都是对人类的犯罪!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17,(6):59-61
《诗经》中的思归诗有六十篇。这些思归诗的产生,一方面与中国农业社会所奠定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分不开,一方面也受宗法制的影响,同时,也与战争、徭役、政治婚姻等现实原因密切相关。分析《诗经》中的思归诗,发现思归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驾车外出、登高、寄信、对着某一具体的事物思人思物或思归;而思归主体又可分为旅居在外的游子、在外的行役者、出嫁在外的女子、家中待亲归的女子、思念情人不得的男子或女子五类。《诗经》中的这一类思归诗奠定了后世思乡恋土的主题,在后世尤其是在汉魏时期、唐宋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占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4.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关于该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采薇》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采薇》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仅拟就其修辞方式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5.
《采薇》末章历来备受称道。文章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奇文共欣赏”之目的和“疑义相与析”之精神,从情和景的关系、句式、修辞、语言运用等四个方面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妙略加鉴赏并稍加探讨,并借此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付维彦 《学语文》2009,(5):30-30
《采薇》(见卷首)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此文主旨,《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申培《诗说》认为是。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今人有断定其为爱国之诗,也有认为是思乡之诗。人教版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其。思念故乡、  相似文献   

17.
《采薇》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著名的行役篇。本篇主要描写戍卒在行役之后的归途中,回顾同獫狁作战的经历,以及其因战事不得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哀怨情结。作者采用了复沓、比兴、双声叠韵以及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曲折委婉,一唱三叹表达了诗人的忧时之情。其艺术手法,经过日月的淘洗,依然有极强的生命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8.
《芣苢莒》在《诗经》中,因其独特的朴素美和韵律美而受到研究者的好评。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段鉴赏十分准确的道出了《芣苢》的意境美,深得此诗个中三味。  相似文献   

19.
<正>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采薇》,教参未能给以圆满的解释,《采薇》一诗应划分为三个而不是两个层次。最后一节,所蕴涵与表现的情感无乐,无忧,唯有悲哀。诗章的最后一节所要抒发的情感,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把握本文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即理清文章的结构,是领会该诗作用所传达的情思之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