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明代佚本传奇《泰和记》仅存于《群音类选》等曲选中的十几折曲文进行考释,从而勾勒其大致情节和剧作风貌,并由此对剧作的作者、本事来源、代表的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2.
卓明星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33-36,48
戏曲选本《万壑清音》所收录剧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现有全本流存者;二是不见著录或虽有著录,但全本已失传,存有佚曲者.《万壑清音》所收录的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共有八种.这八种剧目虽亦入选明代其他戏曲选本,但《万壑清音》所收可补其不足.对存于戏曲选本《万壑清音》的佚本戏曲的曲文、故事情节等进行考述,且与其他版本进行比较,进而对剧作的本事来源、原始风貌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3.
《士兵突击》是近段热播的的军事题材剧作,与同类题材的剧作《历史的天空》、《亮剑》和《狼毒花》相比,是在顾及观众的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优秀之作。本文试图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简要分析《士兵突击》对同类题材剧作中的一些突破。  相似文献   

4.
《一笑散》是明李开先创作的院本剧作集。作为文人创作的院本,《一笑散》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一方面恪守着金元院本的本色,注重“谑浪调笑”,成为破愁解闷的良药;另一方面又呈现出鲜明的文人院本风貌,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工具。《一笑散》在三个方面展现出文人院本的风貌:注重文字的表达;注重言外之意;体现出作者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从创作主旨、人物塑造和戏曲语言三方面表现出对世俗情趣的强烈追求,但其俗不同于当时民间上演的低劣粗俗的剧作。李渔以文人之笔写世俗情趣,因此,作品中呈现出文人审美趣味与世俗情趣相互纠结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6.
龙佳 《文教资料》2012,(2):22-24
本文从人物形象和剧作方式入手,对拉戛尔斯的代表剧作《恰逢世界末日》中的人物路易进行了分析,指出拉戛尔斯开拓创新,用场景技巧、闪回、多声部合唱、双重叙述等手法颠覆了《圣经》故事中的"浪子"形象,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孤独游子,揭示了当代社会人本体的生存悖论。  相似文献   

7.
萧伯纳以《变形记》卷十中神话主人公(Pygmalion)的名字为其剧作《卖花女》命名,将神话中复活的雕塑与剧作中改头换面的卖花女联系起来,赋予了剧作幽远的文化内涵,同时其不同于原神话的创新又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自我塑造进行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探讨爱德华·邦德的剧作《李尔》与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李尔》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作《补墙》之间的文本借鉴关系,旨在解读《李尔》对于《李尔王》颠覆性的改写和影射《补墙》为邦德对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独特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的分析,文章意在揭示剧作当中所交织的善恶力量和主人公内心的善恶两面,指出决定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主客观因素,从而加深对剧作悲剧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电影《暴雨将至》是一部有着现代剧作结构的优秀电影,在世界电影殿堂中占有重要一席。一直以来,国内对这部电影的研究侧重于现代电影理论分析,有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文章从剧作结构和人物设置两个方面分析这部电影的剧作元素,由此探讨影片在文化诉求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在分析中可知剧作结构和人物设置都是导演实现其文化诉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山姆·谢泼德是当代美国剧坛上的重要剧作家。他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问世的家庭三部曲《挨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真正的西部》已成为他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引起了越来越多评论家的关注。本文对他的三部剧作进行分析介绍,旨在揭示他的家庭剧创作是实验剧技巧与现实主义主题的结合。虽然这三部剧作是传统的家庭剧,剧中惊人的意象、开放随意的情节显示出谢泼德的家庭剧仍然带有很多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骥德作为明代著名曲论家,一部《曲律》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时,王骥德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创作过不少戏曲作品,其传奇《题红记》和杂剧《男王后》流传至今。从王氏剧作本身出发,通过分析其剧作取材与构思特点,与其《曲律》中的相关论述进行参照,旨在找出其中的异同,并联系当时的学术文化背景,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阎海英 《现代语文》2010,(3):149-151
本文旨在对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所采用的“造型戏剧”技巧进行比较研究。笔者从造型戏剧的概念入手,分别从背景、道具、灯光、颜色、服装和音乐等几个方面比较这两部剧作中造型戏剧手法的运用,探讨它们对人物心理的外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创伤理论和文化学述行研究的角度对霍夫曼斯塔尔的剧作《埃及海伦》进行分析,进而展现作者在一战后转向古代和东方找寻文化滋养的思想倾向,重点论述他在晚期创作中的和谐思想.霍夫曼斯塔尔的这部作品是对欧里辟得斯剧作《海伦》的改写和创新,其中不仅隐含作者对一战的反思,而且还包括他对语言的批判以及对神话传统的追溯,此外该作品还涉及创伤记忆、身体暴力、心理冲击、婚姻伦理和神话歌剧等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元代白朴的剧作《墙头马上》是元杂剧百花园中的名作,演绎了裴少俊与李千金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取材于作者的现实生活,而是取材于传统题材。这个题材的故事最早反映在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乐府诗中。经唐历宋,这个故事在情节和主题思想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着重从情节改造上分析白朴剧作《墙头马上》,从中分析杂剧是怎样实现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的情节创新和主题升华的。  相似文献   

16.
论周萍与《雷雨》的戏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分析《雷雨》人物时习惯借用小说的形象分析法,忽视了“戏剧性”这一应有角度,从而在对剧作人物和主题的解读上出现偏差。从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戏剧悬念、和戏剧场面四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周萍才是《雷雨》戏剧性营造的关键,而且惟有周萍才体现了剧作真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许潮创作的《武陵春》继承了《桃花源记》的故事主题、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又从遇仙主体的深化、对社会犀利的批判、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剧作诗化特征四个方面对《桃花源记》进行了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孟称舜是晚明时继汤显祖之后杰出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现存五种杂剧——《桃花人面》、《花前一笑》、《眼儿媚》、《英雄成败》、《死里逃生》与三种传奇——《娇红记》、《二胥记》、《贞文记》。由晚明迄今,孟称舜剧作的演出既有直接搬演也有间接的改编,这是孟剧持久舞台艺术生命力的见证。孟称舜其人其剧对后世剧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剧作家过士行关注着因沉迷于"艺道"而忽视世俗生活、错过世俗幸福的特殊群体。随着《鱼人》、《鸟人》、《棋人》、《坏话一条街》四部剧作的渐次发表,过士行笔下人物回归世俗生活的步伐渐快渐大。从剧中"超凡者"对世俗幸福态度的变化、作者赋予剧作的悲剧感与喜剧感的消长、"追随者"丰富世俗幸福的方式以及"旁观者"的世俗要求这四个角度入手分析,可以梳理出过士行剧作中呈现的世俗化倾向。过士行的"世俗",不同于文坛上其他的"世俗文学",而是个人的解放与自在。  相似文献   

20.
曹禺剧作从《雷雨》到《原野》,始终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在对人类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曹禺剧作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曹禺剧作“说不尽”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