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语言工具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性质的科学认识。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认识与思考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语言的本体性、主体性角度告诉我们:语言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关系;人的思想是在语言中生成;语言不等于文字。这些为我们反思"语文工具"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4.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的工具。因此,从索绪尔开始,人们一直关注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描写。当人们逐渐将视线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研究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语言观则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即人不可能在语言之外从本质上把握语言。通过解释学对语言工具论的批判,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是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道德教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更显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道德教育的无力,实效性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根本在于,传统的工具性道德教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对新  相似文献   

6.
纵观二十世纪我国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轨迹,在建国前及之初长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基本是在“工具论”的领地里前行。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拟从现代语文课程“质变”的必然要求和实用主义为“工具论”奠定坚实的教育哲学基础两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科性质工具论自1963年写入语教学大纲起就有争论,而规模性的质疑是从20世纪末的语教育问题大讨论开始的。语科性质的争论由于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实践,最终形成“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混乱局面,使其成为语理论界的一道难题。这里仅就其理论来源谈谈个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小说的语言基本是沿着“言一致”的方向发展的。汪曾祺在现代汉语小说语言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他以本体论小说语言现替代了传统的工具论小说语言观,并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广泛汲取多种语言资源的营养,锻造一种诗化小说语言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语言工具论是传统的语言观,学术界对它普遍持批判的态度。然而,语言工具论实际上只是对语言工具职能的表述,并不是对语言的定义,不应受到压倒性指责。同时,语言工具论的表述确实存在缺陷,致使/~-4~1对其理解的片面和肤浅,造成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语言工具论进行拓展,使它的表述更为完善,从而让人们对语言形成恰当的认知以便指导语言教学。高职英语教学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在开展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时可以用拓展的语言工具论作为指导,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适当的设置.选择合适的英语课文材料.实现预设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语课程标准》(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感教学的探索有了新的进展。值得语感培养研究充分关注,笔试图以本作为引玉之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语感即是人的语言智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显形式。它表现为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性。它不但可以通过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而且可以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这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先后有四次提到“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先后有14次运用“语感”一词,并且在整个课标中渗透语感教学思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观点。毋庸置疑,语感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值得语感培养研究者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于语文课程“怎么教”关注和探讨得比较多,而对于“教什么”的研究却相对缺失。而事实上,我们只有把“教什么”真正弄清楚了,才能把“怎么教”这一问题真正解决好。因此,笔者想从工具论这一视角来探讨一下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杨先武 《教育学报》2007,3(3):54-59
“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的教育理论视为圭臬,对于片面强调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端缺乏认真的反思。这将给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造成极大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5.
要摈除目前盛行的僵化的语阅读教学模式,就必须认真继承和发扬古代优良的语阅读教学法,树立起”感悟理解“的语阅读教学新理念。要达到“感悟理解”的效果,应在语阅读教学中贯彻三个原则,即: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相结合的原则;主志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外及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明确提出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论断,这在语文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包含两层意思:语文课程培养的是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理性分析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因此,笼统地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不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是人类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扬弃以往的道德学说形成了具有全新理论特色的理论体系,从理论形态上看,它是道义论和功利论的统一、目的论与工具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在它的指导下形成了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这是“语言工具论”的主要观点.语言因其象征化功能、言语行为的特性、语言在自我内部和自我之间的流动、语言假设的自我失败和自我实现机制等,建构了权力体系、性别差异、人际关系、制度事实等一系列社会实在,这是“语言建构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来,语文课程“文道”关系失衡,重视文本思想内容、忽视文本语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古代课程文史哲不分,在“文”与“道”的关系中,重“道”是必然的.现代课程文史哲三分,“道”的功能由相应的学科承担,语文理应重“文”.语文教学该由“文”入“道”,披文入情,重在“道”的表达,而不在“道”本身,否则会偏离语...  相似文献   

20.
晚清民初,在癸卯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推动下,语文课程得以独立设科与初步发展。当时,学者在对为何要设立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与应该干什么等课程定位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确立了语文课程的奠基性地位,进而确立了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根本目标、以传授语言形式方面知识为根本对象等课程认识,也初步确立了这门课程内具的工具性特质。晚清民初对语文课程学科定位与性质特征的探索与结论,对认识与纠正长期而广泛存在的“泛语文”“非语文”现象有着重要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