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文主义信仰者的莎士比亚,几乎在他的每一部剧作中都高举人文主义的伟大旗帜。但在他后期的传奇剧中,因为对社会现实的厌倦和失望,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则不可避免的幻灭了。《暴风雨》作为莎士比亚晚年传奇剧的代表作,体现的正是莎士比亚幻灭的人文主义理想。在这个作品中莎士比亚寄希望于超自然因素和宽恕思想来解决社会矛盾,正是其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9,(1):62-68
《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以创新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将原著故事置于当代背景中,探讨了"宽恕"与"爱"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剖析《时间之间》的人物设置以及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主义意识,探讨该书与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的相似之处以及通过对剖析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对比其中的不同之处。其出版的现实价值与精神价值,即对人的个性与社会伦理的关怀,以及对原著改编的时代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4.
邵星宇 《文教资料》2012,(12):31-33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是一部充满《圣经》典故的作品,《圣经》参引在剧中的使用大大超过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这部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则充分体现了“罪”与“宽恕”这一《圣经》观念。  相似文献   

5.
唐霞 《文教资料》2008,(3):41-42
国内研究<圣经>对莎士比亚戏剧影响的著作颇丰,但从<圣经>的角度阐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思想与原型却少有人问津.莎士比亚把贯穿<圣经>的爱、仁慈和宽恕等观念以及<圣经>中重要的原型运用到十四行诗的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诗的思想内容,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相似文献   

6.
阚智文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43-44,52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社会哲理悲剧。剧中种种冲突在本质上都表现为人性与兽性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人物内部性格和人物自身前后变化之中。莎士比亚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刻画以及情节的安排,将这种斗争呈现在读者面前,完成了对人性的探索,并使人性最终在剧中得到了证明。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是一部富于伦理内涵的剧作。剧中展示的多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奥兰多与罗瑟琳之间的爱人关系,揭示了非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弊端,间接地、象征性地提示了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优越性。整体主义的伦理观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实体作为伦理考量或者说伦理价值判断的终极标准,能够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如此,人与人便能构成整体主义的存在者体系,处于更加和谐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的剧作,作者通过普洛斯帕罗的形象展现出了基督教中所阐释的美德--宽恕、博爱、贞洁、节制.这些美德不仅实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使岛屿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同伊甸园一样美好.  相似文献   

9.
在莎士比亚传奇剧中,戏剧矛盾的产生主要出于人物性情的缺陷,或是与人事无关的外力因素;对情节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天灾、意外、巧合等偶然性因素,或超自然力等外在因素;传奇剧的结局具有大团圆的喜剧色彩,并体现出宽恕与和解的精神,与四大悲剧存在较大差异。这是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潮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他以传奇剧的创作保持对人类世界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重要的一部传奇剧。莎士比亚一生的戏剧创作深受基督教圣经的影响。圣经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了他的戏剧。而爱、恨、罪及宽恕构成了莎士比亚这部传奇剧的主要的圣经文化母题。  相似文献   

11.
魏欢 《文教资料》2013,(13):127-129
本研究采用社会赞许性量表和宽恕量表对148名小学、初中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总体宽恕、宽恕他人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宽恕自己无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社会赞许性对总体宽恕、宽恕他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不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宽恕的关系存在差异,男性社会赞许性与总体宽恕相关显著,且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女性社会赞许性与宽恕他人相关显著,并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有相当一部分戏剧(尤其是喜剧)的故事展开地点是在绿树丛林或绿色旷野中。莎剧中的绿色世界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地点、背景,更为重要的是它有机地体现和张扬了莎翁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想。莎翁的前后期创作思想有着明显区别,剧中的绿色世界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其前期创作喜剧为多,绿色世界多为背景,烘托映衬出爱情的美好与宽恕仁爱的精神;后期创作多为传奇剧,绿色世界多与现实世界相对照,以揭示现实世界中的丑恶、肮脏、野心、嫉妒等种种邪恶,表现莎翁对现实的清醒与失望,进而在剧中创造绘制他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13.
宽恕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探讨宽恕的内涵及特征,区分与宽恕相关的概念,分析宽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以期对宽恕有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使宽恕在人际交往方式和心理健康的改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有这样的话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话告诉我们爱的魅力之大。在生活中夫妻之爱、亲子之爱促使家庭和睦,朋友之爱、邻里之爱维系人与人的关系,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同样,爱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也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的构思非常独特,作者运用了反讽叙事手法,揭示了作者在喜剧中不得不隐藏的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作品透显出惊人的现代性。文章欲探讨《爱的徒劳》这部喜剧的三种反讽:戏剧题目与文本之间的反讽,戏剧人物禀性与其剧中行为之间的反讽,戏剧本文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反讽。凭借反讽,作品彰显出深刻的现代性:消解人生意义和神圣爱情的叙事倾向,虚无人生与执着于肉体生命的荒诞性,以及沉醉于本能爱欲中的无能为力感。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悲剧成因引起无数争议。大部分争论都围绕奥赛罗外部矛盾进行分析,其实,莎士比亚在剧中设置的种种冲突与剧中其他人物密不可分。文章利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伊阿古和凯西奥之间的关系,探究奥赛罗悲剧复杂的内部原因,对健康精神世界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宽恕作为缓和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紧张关系的一项新制度,对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宽容的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突破刑事法律关系"二元结构模式"的传统理念,构架被害人宽恕的法律制度——从被害人宽恕的条件、范围、程序和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是对被害人宽恕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主张,如应明确被害人宽恕作为死缓的适用条件、延长死刑案件诉讼期间以为被害人宽恕提供时间条件、死刑案件中被害人宽恕要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等.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宽恕作为缓和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紧张关系的一项新制度,对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宽容的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突破刑事法律关系“二元结构模式”的传统理念,构架被害人宽恕的法律制度——从被害人宽恕的条件、范围、程序和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是对被害人宽恕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主张,如应明确被害人宽恕作为死缓的适用条件、延长死刑案件诉讼期间以为被害人宽恕提供时间条件、死刑案件中被害人宽恕要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等.  相似文献   

19.
《李尔王》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之大作,剧中紧张有力的情节,善与恶的激烈冲突,几百年以来曾使无数人拍案叫绝。莎翁在剧中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大自然",并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崇尚自然的中国道家思想出发,探讨莎士比亚反映在《李尔王》中的天人观。  相似文献   

20.
周宁 《文教资料》2008,(23):39-41
亨利五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战功显赫,治国有术,其统治时的英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强大.莎士比亚在创作的亨利系列历史剧中,通过对这一人物艺术化的塑造,表达了其尊重人性,希望建立理想和谐的社会体系等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对此,本文将以亨利五世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