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终于读完了《千古文字狱》。其中的很多篇章我是靠着“破译”、“猜想”的特殊手段读完的。读得我好累哟! 由于南海出版公司在保障本书出版质量的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上玩忽责任,以致把本该是好端端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该书的选题和内容还是很不错的),搞得“疮痰”斑斑。触目皆是的错情,有如在一碗喷香的米饭里掺进了一把砂子,使人碜牙难嚼。  相似文献   

2.
无处不新闻     
身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的我,时常收到一些市内外的作者同行来信或打来电话,大都询问“你一年上稿见报七八百篇,哪来这么多线索可采访,哪有这么多新闻可写哟?!请教一两招”之类的客套话语。我往往哑然,想了想,喃喃道:“无处不新闻罢了!” 其实,“新闻”无时不在你身边,在你眼前,在你脚下,这里我讲两件事。 一天晚饭,我家煮饭器下的V型垫架坏了。米饭是吃不成了,下了两碗面条吃后我与妻子上街逛商店准备买一支V型蒸饭器脚架,来到一商场确有其货,然而营业员就是不肯卖V型脚架于我,非要  相似文献   

3.
漫画朱国顺     
朱国顺的菜碗里不能缺肉。他对米饭没好感,他说米饭只有热量,没有营养。他很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头一回上他那边儿坐,款待我的便是两个肉罐头,一个鱼罐头。兴许营养过剩,他的身体超前于他的年龄而显得略微有些发福。他的长相告诉你他是个文人,挺顺的文人。  相似文献   

4.
一笔糊涂账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疑问:校勘古籍难道仅限于核对版本吗?各本都错就是合理的错吗?例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店主人只把三只碗”筛了酒,武松喝了。“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酒家劝武松不要再喝了,武松却出言伤人,酒家气得“一连又筛了三碗”。先后算来是九碗。“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喝了三碗酒。”武松已经喝了十二大碗,还“只顾要吃”。不但先把银子给了酒家,还威胁说:不筛酒来“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不敢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  相似文献   

5.
巫建萍 《大观周刊》2012,(46):227-227
目的探究微波炉蒸煮条件下米饭品质的变化;方法称量黑龙江龙风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五常京贡一号有机大米100g,量取100ml自来水,将大米放入250mi的烧杯中,40℃温水浸泡0.5h,每间隔15min进行一次搅拌,取出大米后将表面水分蒸干,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水在普通电饭煲或者微波炉碗内进行蒸煮。结果微波炉蒸煮的米饭无论是在形态、滋味、香味还是口感上都远远优于常压蒸煮的米饭,微波炉蒸煮的米饭色泽相对较差,并且两种米饭在做好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态、滋味、香味还是口感上都呈现下降的态势。结论日常生活中,使用微波炉蒸煮米饭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使用的蒸煮米饭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汤化原食     
我妹妹又像老鹰捉小鸡一样端着碗追着她3岁的小孩满屋跑了。小孩一边转圈圈藏猫猫,一边尖声抗议:“饱了,不吃了!”那个当妈的根本置若罔闻。对于“母亲”这种人类来说,孩子说“吃饱了”等于对牛弹琴。我家小孩采取的措施是发现形势不妙索性盖住自己的碗,  相似文献   

7.
我有三本《现代汉语词典》,分别放在长岗镇我的单人宿舍、办公室和随州市区的家里。在我眼里,这“三兄弟”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谁都借不走、讨不到。两年前,上五年级的女儿玉莹自量蛮有把握地向我讨要一本,却吃了“闭门羹”。她小嘴巴一撅:“一个人用几本词典,吃着碗里护着锅里”。我得罪不起“小公主”,只好到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呈上”。 其实我并不是“吃着又护着”,只是我实在少不得这些词典。多年来,我一  相似文献   

8.
米和米卢最近一段时间,我的食谱有些异样,顿顿都是米饭,虽然有蒸炒煮闷之分,但我还是觉得有些腻味了——就算是天天给你吃鱼翅也受不了,何况是米饭。有一段山东快书说得好:“想当年,腿如铁,日行千里不用歇,而如今,不行咧,出门就得小车接;想当年,牙如铁,生吃牛肉不用切,而如今,不行咧,只吃豆腐和猪血……”米卢上台两个月,一眼望去,中国足球的田野中,已是大米小米尽归仓,遍地稻花香,丰年在望了。虽然这是惯例,哪  相似文献   

9.
《大观周刊》2010,(34):18-19
“虎年不能结婚”、“本命年会走霉运”、“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走过奥斯卡红地毯的明星夫妻都会离婚……这些说法就像“采了打碗碗花会打碎碗”一样让很多国人信服不己。在昆明同样有这样影响力巨大的流言,“情侣爬西山就会分手”、“在船舶酒店结婚的夫妻生的都是儿子”等等,这些话流传了多年,它们成了盘踞存人心里的魔咒,萦绕存人们心头,让人不敢去“犯禁忌”。  相似文献   

10.
我面前摆着一本淡青色封皮的十六开本厚书,是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编印的《北京图书馆馆藏报纸目录》。它引起了我这个鬓发全白的老报人孩提般地兴奋,激动地翻检着。其中所载的洛阳《行都日报》《大河日报》,更勾起我对四十五年前那段新闻工作的回忆。“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向华北大举进攻。驻守保定的国民党军刘峙所部,对日寇闻风丧胆,弃城南逃,一夜之间,失地千里,被人讥为“长腿将军”。日寇长驱直入,盘踞黄河  相似文献   

11.
信不信由谁?     
过去有些晚报,辟有“不妨一试”、“信不信由你”之类的小栏目,刊发一些诸如“用米饭祛除衣服上的油渍”、“用萝卜热敷治疗冻疮”之类的“生活小窍门”。这种既介绍一些“小窍门”又不强求他人接受的做法,颇  相似文献   

12.
侯磊 《军事记者》2013,(5):48-49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然而.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夜宿农家:一碗面条的愧疚》(以下简称《夜宿农家》),却让我领略到新闻作品因有了温度而生机蓬勃。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的时代性。阅读古代作品,了解古代语言,无疑要注意作品的写作时代。比如现在叫做“碗”,古人叫做“案”,孟光“举案齐眉”的“案”就是“饭碗”。但刘禹锡《陋室铭》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的“案牍”却不能作为“碗”来解释,它只跟现代语中的“案卷”相当。  相似文献   

14.
小错大疵     
《今传媒》1996,(6)
小错大疵文/屈超耘每江■文/屈超耘小错大疵结合新形势——学习江泽民个人都要吃饭。当你捧着一碗米饭吃得正香的时候,猛然碗里出现一粒老鼠屎。这时,你将是怎样的心情。一种办法是把老鼠屎捡出,继续吃;一种是立即放下饭碗,不吃了。除非处于极度饥饿而再无果腹之物...  相似文献   

15.
我爱我家     
我、爸爸、妈妈,组成了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我,一名中学生,在学校是班里的中队长;在家里是一个快乐的“小公主”。爸爸在教研室工作,在我的记忆里,他似乎没有节假日。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为师以来勤勤恳恳甘为人梯,整天起早摸黑,哎。她太辛苦了。每天晚上,是家中最热闹的时候,妈妈在厨房用锅碗瓢勺演奏着交响乐,她拿起手杖(筷子)敲打着“打击鼓”(碗)演奏着动听的音乐。爸爸在客厅里看杂志,哎。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着迷。我,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做功课。“妈”我扯着嗓子大喊,“哎。我马上就过去。”妈妈一边准备…  相似文献   

16.
平日得闲,爱寻一些闲书翻翻。闲书不“闲”,于人有时就象米饭馒头之外的小吃杂果一样别有趣致。比如清朝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有一篇“谷城诗”的故事,于我的“发散性思维”,就很起了些启迪作用。故事称,诗人李长蘅《谷城口号》诗里有二句得意之作:“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诗写得不错,但若用我们的新闻五要素来检验,却少了一个“When”,即“何时”。这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一样惹下了麻烦。  相似文献   

17.
我爱喝稀粥     
我爱喝稀粥王蒙我的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和河北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人们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按道理应该喝点汤,我们河北人也常常是喝粥。家乡人最常喝的是“粥”,即玉米面或玉米笛子熬的糊糊。乡亲们称做这种粥为“嚓(音ca)”,他们说,"...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我喜欢咬文嚼字,认为这是我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职业病。确实,有时读到一篇好稿,犹如品尝一美味佳肴,反复咀嚼而不厌;读到寓意深刻、文字精美的佳句,则胜过喝口佳酿,感到余味无穷。而当读到长而空的文章时,却犹如喝一大碗没有加盐的汤,淡而无味。在读一引人入胜的作品时,偶然一两个病句,使你象吃着喷香的米饭,却嚼到了几颗砂石那样感到牙碜,惋惜之清油然而生,而且常常习惯性地仔细思考起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改才好,怎样改最好。而当苦苦思索而得答案后,总感到有一种若有所得的喜悦。所以我认为咬文嚼字,不是我的职业病,而是我的一项爱好。  相似文献   

19.
一年前的一天,刘霆突然从杭州的设计公司辞职,回到临安的家。 和往常一样,他放下包走进厨房,洗菜做饭。菜上桌,各自祷告完,刘霆夹了些菜放到母亲碗里,他开始告诉母亲:“我跟老板说,我性格方面有问题,要去上海看病。他同意给我留职停薪。他说,等我调整好了,随时欢迎我回去。”  相似文献   

20.
马未都说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文物都不值钱。一个碗3块钱,他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多碗了。搁在现在,就是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我的年龄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岁‘文革’结束,1980年我25岁。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在物求人的年代,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经不怎么收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