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2.
穆青同志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要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相似文献   

3.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打算把自己流浪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事情都写出来。在动笔以前他读了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一些诗。这些诗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动笔写作的时候,就用这些诗句来写。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读到他的作品,却皱起眉头说:用你自己的语言来  相似文献   

4.
电视诗《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制作完并播出了。回过头来谈这首电视诗的创作经过,我不知道能有多少话可以说。诗是诉之于心灵的艺术,电视诗亦是如此。创作的过程,意味着心灵的煎熬及在煎熬中挣脱一切可能的束缚。无须回避,在《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这首电视诗里,凝结着我的冲动与欲望。这种冲动是创作时的躁动,这种欲望则是通过我的创作完成对观赏者的冲击与震动。如何超越平面化的文字语言,进入视听表达的立体转换,是我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5.
诗之为诗,其特征之一在于:譬如你可以向我转述一篇小说的情节,但你不可能向我转述一首诗。这就像歌.除非你向我直接唱出它,否则你无法让我知道这首歌。我们常常将诗等同于诗歌,这说明诗不是视觉的。所以哪怕你将一篇散文截断成诗的书写形式,也不是诗;诗是听觉的.这不仅仅意味着它的节奏,还意味着它与我们的难以名状的生命世界息息相关。视觉是透明的,也是向外的.它向我们显示的是眼前这个世界.即唯一可能的世界,是我们的条分缕析的理性去应对的一个世界。但听觉却不同,它是向内的.如果说视觉与我们的生命世界之间隔着一道理性的滤网,那么听觉就直通我们的浑沌的原始的存在.在那里,完整地保存着被这个世界所否弃、压制、遗忘或尚未实现的无数其他的可能性。保留着全部的希望与恐惧,它唤起一种远比视觉更为辽阔、高远、深邃的关于存在的总体之思。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说诗比历史更真,在于历史只是无数可能性中已经实现的那种可能性。由于诗总倾向于从一事一物而达于普遍的或总体的思。它就是一个隐喻.它必须在个人的内在经验中展开它的意义。所以海德格尔阐释的荷尔德林其实只是被他自己的经验世界内在化的荷尔德林;同时。诗也必须在它自己所属的语言中展开自己,因此当阿波利奈尔的诗Le pond Mirabeau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其实已变成了另一首诗,在另一种语言中展开自己。  相似文献   

6.
陈敏 《湖北档案》2010,(7):37-37
小时候,父亲让我向一位老先生学书法。用废旧报纸练字多年,可自己一直没有大的进步。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你让娃儿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弄诗与写新闻,属两个不同的门类。因此,若把诗人叫“记者”,会显得大不恭敬;相反,如果把谁的本报讯说成“诗”,作者也会脸红。因为,这几乎等于否定了他的心血之作。有一个人却怪,硬要说“一条好的报道就是一首诗。”此人就是后来用“闻捷”的笔名写诗出了名的原新华社记者赵文杰。我是一个搞新闻的人,也读读诗,工作中也不时品味闻捷的那句话,心想,诗与新闻既同是舞文弄墨之事,个中总会有相通之处。读了杜甫的《石壕吏》,更有深切感触,觉得两者相通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酷爱文学。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写了一首赞美家乡的抒情长诗,老师非常欣赏,作为范文传抄到全县各小学。我少年气盛,心血来潮就立志长大非做个诗人不可。于是按一本诗集的出版社址:天津市哈密道12号百花文艺出版社,给编辑叔叔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怎样才能写好诗?怎样才能做个诗人?”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对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了,人家太难回答了!要回答这个问题,能写一本书!”我突然  相似文献   

9.
正1927年5月14日,北京的《现代评论》第五卷第一百二十七期刊登了一首诗。诗名为"素斐",诗中写道:"梦中见你的面,一忽儿就惊觉了。觉来终不忍开眼,明知梦境不会重到了。睁开眼来,双泪迸堕,一半想你,一半怪我。想你可怜,想我罪过。‘留这只鸡等爸爸来,爸爸今天要上山来了。’那天晚上我赶到时,你已死去两三回了。病院里,那天晚上,我刚  相似文献   

10.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11.
诗的跃进     
大跃进中,连作诗也“放卫星”。心里想到什么,说出口来又顺溜,那就是诗。男女老幼都作诗,屋里墙外都是诗,村村都开赛诗会。我父亲也忍不住,写了不少“大跃进式”的诗。四月中旬,他受天津茶淀青年农场邀请去参观,看了大田、牧场、果园、苗圃,跟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一同耽了两整天;用他们的口吻写了两首新诗,《种桃树》和《拾粪》。五月二十,各文化团体去十三陵工地慰问,父亲参加了;回家来兴奋得说个没完,第  相似文献   

12.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3.
论“风骨”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言论,通讯以至小品,杂文,应当有个主题,谈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使人一目了然,既能充分表达你的意见,又能使人理解你的意见,而且要写得饱满,活泼,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文采斐然,我们通常把这样的文章叫做有血有肉。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一篇文章要有风骨,《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章,它认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他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是说一篇文章如光有文采而无风骨,就不成其为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14.
"今天/时间推开了又一个黎明/你又一次占据了我佰分百的世界/百分百的灵魂",这是一首写给心爱女人的诗,写的时候心情很纠结,感叹世界上最深沉的不是大海,而是女人的心灵.我把整个自己都抛进去,却不见泛起一丝涟漪.  相似文献   

15.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16.
张兴 《新闻窗》2012,(1):11-14
我想围绕自己写的三首诗和“走转改:走哪里?怎么转?改什么?”这三句话.与大家就如何搞好“走、转、改”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7.
修改拾趣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写文学作品,还是写新闻报道,都不能忽视修改。契诃夫曾这样说:“写作的技功,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投巧。”诗人梦家将他的诗寄给胡适修改,诗中有这样两句: “鸟莫许唱,清溪停了不流!”胡适改成了“鸟不许唱,清溪停了莫流!”把第一句中的“莫”与第二句中的“不”移了个位置,使两句都成了命令语气,增强了抒情性。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本来有这样几句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他写完后总觉得有点不够味。当时这出戏在重庆演出,演员张逸生同志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  相似文献   

18.
两手博     
我的顶头上司连一句“丫头你写不写博?”都不问,直接默认我一定会写。在我交代完工作后,他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把你博客的地址给我,我来给你加个链接。”  相似文献   

19.
散文诗杂感     
一既然散又诗要作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和发展,就应该在它的形式上,多作一些探讨和研究。能不能说散文诗派生于诗?我想,可以这么说。我是把它作为诗的一种样式来看待的。用简明一点的话来说,它是用散文写成的诗,而不是用韵文写成的诗。不用韵文写成的诗叫自由体诗,散文诗是自由体诗的一种变体。首先,它不是长短句排列分  相似文献   

20.
讲清楚诗是什么是困难的,讲清楚当前诗的走向并做出让人们认同的评价就更困难了。我不懂诗,偶然写一点,只是情之所及兴之所及,不像在坐的诗人们都写了几十年的诗,都发表了一两千首,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形成了他们对于诗的较为稳定的见解。我只是由于工作的缘故,每年都读点诗,写点关于诗的文章,所以今天似乎是门外谈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