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司马迁与李陵“素非相善”,为开扩武帝胸怀而言及李陵事件,并没有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他是因“诬上”而被处刑的。李陵之祸后,他又遭受了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的冤枉。我们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司马迁讨个公道。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遭腐刑,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李陵之祸的文化意蕴体现了司马迁对李氏家族命运的人文关怀,揭示了圣贤通道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忠守自我、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实,但辩护不等于是为投降变节辩护。他认为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的行为,真正的用意是“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他的悲剧是李陵后来确实投降的事实,违背了他“欲得其当而报于汉”的预期。做出这样的预期是由司马迁忍辱求成的生死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5.
理解司马迁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遭遇李陵事件,因其直言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触怒了汉武帝,被认为是在为李陵辩护,以忤上之罪下狱,因无钱赎罪,最终被处以宫刑。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汉将李陵投降匈奴之原因所在,论述李陵之投降,乃汉武帝混淆是非,蓄意谋害使然,投降伊始,实属假降,是人在“胡”营心在汉;并以此证明司马迁对李陵的判断是正确的、;历史加在司马迁头上的“为李陵在对敌斗争中的变节投降行为作辩护”的罪名,亦应予以洗刷。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人们对史学巨匠司马迁所受的“李陵之祸”莫不扼腕叹息,却很少有人分析司马迁的主体局限在李陵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司马迁缺乏军旅生涯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于李陵事件的认知和反应.由于对军事的隔膜,他漠视李陵战败投降触犯汉律的投降罪、有亏于国家大节这一事实,为之苦苦辩解,对此事件作出有失偏颇的判断.司马迁的李陵事件警示我们,历史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主体因素的作用,从而重视加强主体修养.  相似文献   

8.
史书中的司马迁,都是以一种爱憎分明,敢怒敢言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有坚韧的意志、独特的个性;他能忍辱含垢、孜孜追求理想。他就是一个硬汉子。如果没有李陵事件,就不会有我们所认识的司马迁。尽管历史对待李陵事件看法不一,但失败投敌确实是为人不齿。据史书记载,对待打了败仗并且投降敌军的李陵,汉武帝深恶痛绝,不管李陵孤军深入、...  相似文献   

9.
卓敏敏 《文教资料》2007,(14):81-83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本文从汉武帝器重司马迁、司马迁“举李陵”、司马迁犯“诬罔”罪及“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道路的影响整个过程,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0.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受刑一般认为与他替李陵辩解有关,解放后文学界史学界基本上是同情其不幸而否定其辩解.实际上司马迁的辩解当时并没有错,受刑原因也不在于此,而是他与汉武帝统治集团在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长期冲突的结果,李陵事件不过是一个导火线而已.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具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紧紧围绕传记人物性格的同与异两方面展开,都具有比较发达的历史比较类型意识和明确而细致的比较观念;不同之处则在于,从比较史学的观点来看,普鲁塔克传记的重点是在比较认识的第一阶段———异中求同,侧重于表现传记人物性格的共性和道德理想性,因而其史学比较还局限于道德史学的范畴之中;司马迁则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同中求异,因而列传中历史人物一方面能够同真实的历史联系起来,以展现历史的个性,突出地体现了传记的史学比较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司马迁的比较史学思想突破了道德史学的桎梏,进入了探求历史规律———“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境界。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各自历史观念和世界观的不同。从现代传记史学观念来看,司马迁的比较史学观念更符合现代中西史学比较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不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且也是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的伟大诗人。其人文情怀具体表现在: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反对戕害生命的战争,珍视友谊,同情妇女,富有亲情以及坚持独立人格等方面。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和侠客奇士的行为、遭际,对李白人文情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及其诗文研究在宋元明三代几百年间备受冷落和鄙视。但到了清代却出现了一个长达200多年的李商隐研究热潮,研究内容既有对李商隐生平经历和政治归属的考证,又有对其诗文的年系考辨、笺注、解说与评点,还有对其无题诗、锦瑟等作品进行新的诠释。研究者众多,著作迭出,成果丰硕,使李商隐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清代李商隐及其作品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我们对其研究的总体把握,为后来学者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瑛是四十年代的一位青年诗人,他自 43年至 49年近六年间发表的二百余首诗歌,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诗从心出”,情感是诗的生命。李瑛总是在诗中点燃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中铸造了自己的诗篇,正所谓“诗心如火”,李瑛诗歌的情感特征为现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多处论及他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居多。分析李渔的工艺观念,对于当下工艺创作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李立三在 2 0世纪 30年代初代表全党充当苏联共产国际的替罪羊 ,除“立三路线”外 ,还有一条正确路线之说完全是后人杜撰 ;30 - 4 0年代居留苏联 15年的工作与生活沉浮不定 ,4 0年代中期回国热心报效祖国却被污“里通外国”。隐性、显性和虚假的“苏联背景” ,给李立三的政治生涯加上了厚重的阴影和悲剧色彩 ,一旦造神运动兴起 ,李立三即难逃厄运或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8.
Conclusion It has been assumed that by manipulating redundancy (both SR and BCR), it is possible to make LI Ss perform IP tasks as effectively as HI 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 and LI Ss may be eliminated or reduced by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level of LI Ss. The simultaneous AV channel presenting identical or high redundancy information (high BCR) w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raise LI Ss to a level of performance as high as that of HI S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Learning and Re-Educ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ursuant to contract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Education (Center N. C-03 /Contract OE, CRP No. 2850). The writer wishes to thank his major professor, Bruce H. Westley, for his guidance of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9.
唐人李善、李邕父子籍贯一直存在异说。两《唐书》说李善父子是江都人,后人多从此说。而与李邕同时的李白、杜甫、颜真卿等人则称“江夏李邕”。据李邕及其家族墓志铭,李善父子实为唐代江夏(今属湖北咸宁)人。其世系亦历历可考。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作为晚唐大家,无题诗是他独创的抒情诗体,文章以李商隐无题诗歌审美意象中的心象融铸物象的凄美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朦胧作为研究李商隐无题诗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力求一个深入的解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广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