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田 《江西教育》2007,(3):48-48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实际上,如果对人格略有所知的话,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格”。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  相似文献   

2.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实际上,如果对人格略有所知的话,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格".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淡漠了“规则”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相似文献   

4.
师爱无价     
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怎样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所任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呢?  相似文献   

5.
佚名 《学习之友》2014,(12):42-43
孩子犯错了,不用批评,只问八句话就可以了。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  相似文献   

6.
老一辈说:“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盘算一世穷。”现代人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理财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了。经济学家告诫我们:“规划钱财,犹如规划自己的一生。”理财专家同样告诉我们:“学习理财要趁早。”通过多年的研究,理财专家发现:从小会理财的孩子,长大后就会赚钱,生存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7.
《父母必读》2010,(1):143-143
磕磕绊绊迈出的脚步不仅是孩子自由行走的开始,也标志着他的心理发展到了要求“自由、独立”的阶段。很多孩子会经常在这个阶段说:“不!”但这其实未履是他真的在反抗什幺,只是他在高强度地练习说这个词。还有就是他想在这个词后表达:“我。”这是一个孩子塑造自我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小时候,外婆总跟我说:“你长大了,要孝顺父母长辈,要对帮助你的人说谢谢!”不会说谢谢的孩子,人们就会说:“这个孩子真没教养。”其实,老一辈人在此时所谓的“教养”就是孩子表达感恩的意识,对“教”你的人心怀感恩,对“养”你的人回报孝顺。那么,作为一线班主任,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懂感恩、会感恩的孩子呢?从孩子们一年级开始,我就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从树立感恩的意识,到开展感恩的行动,再到培养感恩的习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让感恩教育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刘艳 《家庭教育》2006,(11X):52-53
孩子属于谁?当向我们的家长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自然是属于我们的,不然,孩子还属于谁?”在我国,父母通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会忙着帮孩子解决这个,处理那个,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但如果我们问美国家长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于是美国的家长会抱着宽容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尝试,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10.
谁的影子     
在城市的中间有一个广场。有一个影子停在那个广场的中间,两个孩子恰巧路过那里。有一个孩子说:“这个是什么的影子呢?”另一个孩子歪着头说:“呀,什么的影子呢?”随后.两个人走了。  相似文献   

11.
《今日中学生》2009,(10):18-18
同学们.先讲一个“小孩租房”的故事给你们听:夫妻两个带一个5岁的孩子去租房子.房东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户.”聪明的孩子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我只带来两个大人.”房东听了哈哈大笑,就把房子租给他们了.孩子考虑的焦点是从父母带孩子转向孩子带父母,即通过逆向思维跨越了“正常”思路不能解决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赵虹 《教育导刊》2002,(8):30-30
一天,一个家长向我说起,“我这孩子嘴特贵”。我一愣,“怎么嘴特贵?”家长解释说:“孩子平时不太爱说话,说什么也吱吱呜呜地说不清楚,我们总觉得她不如同龄的孩子表达能力好,幼儿园的老师也跟我们说过这个问题,我们做家长的挺着急,你说我们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兴趣是儿童教育的中心,没有兴趣即使家长或老师教得再多,孩子也没有学到;有了兴趣即使只学到一点儿,孩子也会牢牢记住。作为父母,都想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当你对着正在玩玩具或者看卡通片的孩子说“玲玲,咱们该弹琴了”,很少有孩子痛痛快快地答应说:“哎,好吧。”相反,多数孩子会说“就来”,或是“待会儿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当家长要求孩子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不使孩子觉得又要“戴紧箍咒”了。具体方法如下:方法一:给孩子自由空间在房间里布置一块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单独给孩子一个房间),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母亲眼中的孩子:一个完全的窝囊废 马艳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这个孩子当初在医院里肯定抱错了!”如果不是极度失望,相信没有哪位父母会这样说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钱芹 《中国教工》2014,(4):40-40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开国总理周恩来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有个故事说,霍懋征的班上有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孩子,有一次霍懋征上课提问,这个孩子突然举手发言,可是问到他时,却一句话也答不上来。霍懋征很纳闷,课后问这个孩子。孩子哭着说:“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霍懋征敏锐的心感受到了孩子强烈的自尊。于是,她和孩子约定,  相似文献   

16.
孩子下课以后同到家,妈妈总是会问:“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啊?”但是,孩子如果同答说:“我们今天上了幸福课。”你会怎么想呢?妈妈肯定会反问:“那是什么课啊?”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世界》2011,(3):48-48
我们说一个人有学问,往往会说:“这个人喝的墨水多。”而成语“胸无点墨”则是用来形容没有学问的人。墨水等同于学问,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相似文献   

18.
时下,“许诺”在教育中也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说“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下解决……”、家长也经常告诉孩子“只要你这次考好了,我会答应你……”、活动前老师经常宣布“如果这次活动中谁不遵守纪律,下次我们就不再……”学校教育是以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工作对象的,育人者的诚信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明明都知道许诺的关键是践诺,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报道,老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在坐的小朋友:这是什么?所有的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圆圈。竟没有一个孩子将这个圆圈想像成苹果、太阳、烧饼或其他什么的。孩子思维的趋同性或一致性,实在值得我们反思,是不是我们哪里出了毛病。”我们哪里出了毛病,居然连孩子的想像力也如此匮乏,当然需要反思。我决定也做一次这样的实验。当一个圆圈在黑板上画好后,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问大家一个很难的问题,这个问题连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看小朋友们会不会…  相似文献   

20.
晏红 《家庭教育》2005,(6A):34-35
“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谦让美德的经典故事,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挑战它,怀疑它是否过时,是否已经不适合社会现状:这是某网站上发的一个帖子=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当大孩子提出异议时,我们往往会说:“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或说:“你是哥哥,不要跟弟弟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