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研究考查了180名10—12岁儿童羞愧感理解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10—12岁儿童能够理解羞愧感,在理解程度上有年龄差异;(2)“公开化与私人化”与羞愧感的产生密切相关,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与羞愧感的产生无关,却与内疚感的产生密切相关;(3)10—12岁儿童认为产生羞愧感主要是由于不适的行为和害怕被公开。 相似文献
3.
4.
和一般道德规范一样,耻道德的产生也离不开道德主体的内在情感.而同情心、羞愧感和内疚感构成的"情意丛",作为耻道德的情感内驱力,为耻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内在心理机制上的担保.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儿童道德情感培养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虹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
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完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从儿童自身发掘道德情感培养的生长点,为儿童创设良好道德情感培养的家庭环境和建立有利于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是由“他治”到逐渐形成“自治”。他治的儿童没有道德自主性,受他人支配,而自治的儿童在道德问题上则是由自己支配自己。在他看来,儿童道德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同时他还指出,道德自治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成人良好的方式能促进儿童道德自治的形成,而一些不当方式则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治的培养。根据皮亚杰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关键是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竹玲 《山西教育(综合版)》2008,(6)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我国的许多研究者对它进行了翻译介绍和研究。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我们面对具体活动任务时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选择过程和动机过程等。一个人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是事业成功、学习生活顺利的基础和动力。从小培养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对其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高淑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17(4):94-95
利用实验中的疑惑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在引学设疑,过程解疑,实验后质疑.在物理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以巩固和提高各种能力,在活动载体中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黄勤锦 《教学研究(河北)》2006,29(6):483-486
研究性道德学习以主体人格培养为目的,注重学习的主体性、过程性和全员性。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影响学习课题的选择、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及新学习的进程与质量。培养和提高自我效能感应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中感受幸福和进行积极的归因,理性对待失败和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性道德学习以主体人格培养为目的,注重学习的主体性、过程性和全员性.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影响学习课题的选择、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及新学习的进程与质量.培养和提高自我效能感应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中感受幸福和进行积极的归因,理性对待失败和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的意味、数学的影子,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即会“数学地”思考。但人们对数感的认识不尽相同,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数感并培养学习的数感,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