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治世、治朝的繁荣局面,这与道统对政统的节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利用古人传统的敬天之性抬出“天”、“理”,鼓吹“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用“礼治”观念将君主引入“圣道”;以士人的勇于直谏来限制政统;以循吏的德政及教化功能来德化州县。  相似文献   

2.
本以唐代名史学家刘知凡为中心,探讨了传统史家权力意识的历史和化根源,着重分析了史权与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势力间矛盾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同时也对这种史权意识在刘知几身上的特殊表现了作了一定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5-21
朱熹的道统论代表了传统儒学道统论的高峰,而牟宗三的道统论则代表了现代新儒学道统论的高峰。二者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三种意识:均对儒家圣人传道的认同意识,均具有强烈的弘道意识,均视自己为接续儒家道统论之正宗的正统意识。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道统观方面、对待经典方面、心性关系方面和工夫论方面。客观把握和认识二者之异同,对于研究者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实 《教师》2011,(5):120-12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道统与治统、士人文官集团与皇帝王权关系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考察,阐明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道统与治统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态势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前进,表述了康熙、乾隆等对上述关系的破坏与终结及其造成的后果。本文梳理检阅道统与治统的关系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是一篇整体宏观结构上的纵向分析概括性论文。  相似文献   

5.
6.
传统史家权力意识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表现了史权与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势力间矛盾冲突。这种史权意识在刘知几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在朱熹的知识论中,他很是强调以格物致知之功,穷究天下万物客观之理。通过格物以完成其道德上的目标,这体现了朱熹知识论的伦理说教性;追求知识,则凸显了其知识论中的理性之光。朱熹知识论思想的这一双重特性,把世人引向了一个无限的知识与道德互发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重要论述,这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必须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意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政治伦理价值、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规范以及严于律己的政治伦理美德。  相似文献   

9.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覆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五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覆“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10.
朱熹与狐仙的传说,流布于闽北武夷山与赣南鹅湖、白鹿洞书院等地。然而,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其引发之文化源头是朱熹于乾道三年(1167年)冬,由湘入赣之归闽途巾的“毛女洞”奇遇;其助推之文化源头是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因弹劾唐仲友发生文学史上所谓“岳霖判案,才妓作词”的哀艳故事。通过考订相关的记载,厘清传说与故事在历史过程中的文化源头与流变,阐释传说与戏曲故事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个体伦理政治”、“制度伦理政治”是政治伦理的两大基本类型。其中,任何一种类型在政治伦理的历史展开中都具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但都必须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从五个层面具体地分析了两类不同的政治伦理之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于“制度伦理政治”,彻底摈弃“个体伦理政治”的思维,贯彻“制度伦理政治”优先的根本原则,同时又吸收“个体伦理政治”中强调个体道德修造的合理之资源。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成长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义利之辨是儒家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朱熹通过对《孟子》首章的详细阐释展开了义与利关系的论述。概括而言,朱熹的义利观包括两个方面:“求利之害”和“仁义未尝不利”。具体而言,义是天理下贯至人身而成的内在固有之性理,利是万物各自当然之则的具体实现。人出于对天理的深刻领悟而发出的为“义心”,局限于个人私欲的为“利心”,循着“义心”所为便无所不利,殉溺于“利心”则害将相随。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伦理与伦理政治--析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本,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表达着一种非常好的政治伦理,却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官本"--一种非常不好的伦理政治并行而不悖.深入到民本学说之中去考察,就会发现传统民本学说的内在理论缺陷民本的政治伦理所建基于其上的"伦理结构"是内在冲突的,从而导致民本学说空有美好的政治伦理,却不可能发展为如何把这一政治伦理落实为政治制度的政制学说.进而,民本学说的政治哲学天命说及其道德理想主义更是从根本上弃绝了任何政治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朱文公政训》为例,分析了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政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现实,放眼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认为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在"民为政本"的理念、忠于职守、求真务实,严信执法、倡导读书问学,修德立志等几方面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大教育家,其教育成就的取得体现在诸多方面。他在教材编撰方面亦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一生编撰了以四书学为主的系列教材,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这缘于他明确高远的编撰宗旨、精益求精的不懈修改和述作结合的编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球政治伦理的可能性及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政治伦理在世界各政治文明形态的比较中发展 ,在多元化与一元化 ,普世性与本土化、区域化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全球政治意识伦理”。各民族国家政治伦理的发展 ,既要纠偏西方现代性启蒙心态的政治伦理的一元强求 ,又要反对价值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全球化对中国当代政治伦理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我们应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17.
18.
传统政治参与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出发,将作为政治人的公民和政府等作为参与的主体,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和代际矛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困境,须从伦理学的角度以自由意志和利益为依据,不仅把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和私人组织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还应把环境和未来人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加以平等对待,且环境和未来人的参与主要通过代理人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易学体系的结构既严密又齐整,思想更是博约同具,本末共体。然而,这种严密看似无可攻驳,实际上仅能以“相对”言之,这可从朱熹遭到不少学者的责难和批评看出。这种责难与批驳分布于朱熹易学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两个层面。从未熹的理论而言,关于太极之辩难最多,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从方法论而言,并非所有学者都对朱熹的治“易》之法表示赞同与认可,对它的攻驳实非稀见,但本文仅作简释。尽管,有些学者已经零星探讨了朱熹所受的理论驳责,但不够全面系统,笔者旨在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以从侧面探求朱熹易学思想之真相。  相似文献   

20.
"心统性情"是朱熹心性论的枢要与纲领,然而当如何诠释却是难题,当前学界至少有三种互不相容的意见。从意象诠释出发,理解"心统性情"的前提便是"即心即道"天人合一。依本源结构而推之,朱熹诸多说法,只是所指轻重不同,各有地头说。意象诠释的宗旨与核心就在"大道即诠释",诠释之言就是大道之意的彰显,以"意-象-言"这一本源结构之象为桥梁和中介。最后,以此为立场,主要从3个方面反思和批判当前朱熹哲学的研究:一是诠释的全摄性和超越性,二是诠释的简约性和原则性,三是诠释的整体性和一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