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性演变为后现代性的理论语境中,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认为,帝国主权取代了民族—国家主权,以一种去中心化、去领土化的权力中心支撑起生产与市场全球化之网,而使得帝国主权能够在全球得以布展的基础则来源于非物质劳动,从非物质劳动当中孕育出的帝国主权在全球实施着生命政治统治。文章在阐释“帝国主权”及其布展的同时,探讨帝国时代是否真的到来和帝国主权形式被误判的原因,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奈格里和哈特所提出的帝国主权理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3.
哈特、奈格里所著《帝国》一书发表后在思想界引起巨大轰动。帝国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衰落产物的全球化的主权形式,帝国的权力范式是规训社会之后控制社会的生命政治本质,帝国的生产形式是与工业劳动不同的非物质劳动,帝国的革命主体是取代传统产业工人的大众。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正是帝国政治逻辑建构的四维。《帝国》的方法论是欧美中心主义,叙事逻辑是现代帝国主义向后现代帝国主义转变的过程,其意义是预见了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科技劳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科技劳动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劳动是生产性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在生产中能够创造较大的价值量。  相似文献   

5.
哈特和奈格里强调了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的生产性维度,从生命政治的视域去考察意大利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非物质劳动理论,从而形成了生命政治生产理论。生命政治生产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表现为非物质劳动,这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还生产出主体和社会关系等。主体问题是联结生命政治和非物质劳动的关键节点,正是基于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哈特和奈格里才在生命政治理论和非物质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政治生产理论。哈特和奈格里通过对新的生产形式即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考察,试图寻找新的革命主体并重新构建一条不同于马克思的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从最根本的立论原则和方法来看,他们的生命政治生产理论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蓝本,从深入理解原著的视角,结合我国现实经济生活,力求从多个方面再现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本义.从而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劳动应由狭隘的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到非物质生产部门:部分政府部门的劳动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精神产品使用价值由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共同创造,科技劳动对物质生产起主导作用,教育劳动对象化于人力资本,服务部门的活劳动直接满足人的需要."非生产劳动"部门对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说明和谐社会里的所有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只有冗员的劳动和非法经济的劳动才是非生产性的.  相似文献   

8.
祝梅 《考试周刊》2009,(51):55-56
对来自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有些学者和有些官员认为,这场危机迟早都会发生。即使不被次级债定价不当的问题引爆,也会因为其他市场领域的问题而被点燃。显然这个归因不能诠释金融危机的根源,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揭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9.
自《资本论》问世后,西方世界对其的认知可谓一波三折,至今仍然处于低潮。金融危机表明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破产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当今世界中的强大生命力。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政治上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遭到重创,但并不能由此断言,社会主义将要取代资本主义,抓住这次危机中的机遇,继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劳动一直以来就存在,后现代条件下它超越了工业劳动获得了话语霸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有意义关系的形成,不但生产商品还生产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价值的增殖,生活具有生产性,生产具有生活性。文章通过对劳动的追踪以及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阐述,让读者对非物质劳动有个本质上的了解,它是劳动在现阶段的发展。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分并不能反映现代生产的新内涵,非物质劳动是对于社会生产的新解释,它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发展的一个巅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是与对资本生产的批判紧密相连的,即通过对私有制社会经济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组成元素——商品及商品生产二重性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在大工业生产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背后的矛盾,进而揭示出整个私有制社会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弊病与矛盾根源。在《资本论》最后,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必然会在经济体系内部衍生出否定其自身的现实的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育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在马克思看来,在商品生产中,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创造者。其实,马克思一方面指出资本家是社会生产中的寄生虫,另一方面,马克思并未无视作为企业家的资本家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相反,马克思承认企业经营管理者参与了商品价值的创造,而且肯定了企业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继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个领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着重分析意识形态"替身"——拜物教,指明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并产生了不同于传统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的数字劳动关系。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劳动形式,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数字劳动通过劳资关系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为此,需要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劳动异化的关系,摆脱数字劳动异化、突破数字资本逻辑的统治,积极寻找缓解数字劳动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从不同视角来考察人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本质,但是从人际视角的考察并没有否认种间视角的研究意义,对此,我们需要从《资本论》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倒着考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  相似文献   

16.
对公平和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的阐述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就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而言,任何形式的剥削都深嵌于"生产方式"之中。只有站在生产方式的高度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现实价值。其中,生产力的发展为剥削的产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可能性条件,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垄断这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则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剥削关系同其赖以形成的生产关系一道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在上层建筑中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是综合的思想体系,其探索的真正主题和由此形成的哲学特点,就是一个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晶,集中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特点、特色和特质.这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互为印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有在马克思哲学这一更深层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而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也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因此,《资本论》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创立,经过了长达20年的艰苦探索。为了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在这一理论的形成中,经历了初步探讨阶段、系统研究阶段和最终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20.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一上市就风靡全球,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发现西方国家存在的不足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印证了马克思在共产党中所预示的两个必然的重要性。文章主要通过对本书的介绍来说明私有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私有化改革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