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关于改造农民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的指针。马克思主义的农民改造理论、中国传统农民文化、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积淀与思想启蒙,形成了毛泽东的农民改造思想,这一思想对推进当前的农民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在国民性发展中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保持国民性的延续和促进国民性的重塑。教育通过参与个体与文化环境的作用过程延续国民性,并通过变革自身改造国民性。在教育对国民性产生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状态、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表现出延续和重塑国民性的综合性,并兼顾着传统和时代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教育培养国民性活动的前提是基于文化、教育和国民性之间两两的双向互动关系。教育的导向性功能、文化的激励性作用和人性的可塑性为教育培养国民性提供了可能。教育培养国民性应以"国"为重,并正视文化的时空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对国民性培养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纽带。母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造国民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母语教育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和挑战。文章主要从国民性的视角,分析了国民性与教育的关系、母语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对国民性产生的影响,指出加强母语教育在提升国民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育与国民性的关系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的研究形成了教育养成国民性论、教育改造国民性论、国民性影响教育论和相互作用论等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有的研究程度。目前对教育与国民性关系研究尚存在国民性概念众说纷纭、研究表层化、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拓宽研究视角,加强实证研究,运用教育学视角解读教育与国民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以来,教育与国民性改造关系的话题一直是众多学者、专家探讨的话题。从人发展的未特定性、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人的作用角度来看,教育具有改造国民性的作用,教育也应当担起改造国民性的任务。同时,国民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过程,静态国民性的根深蒂固要求教育要承担起改造不良国民性的任务,而动态国民性的发展则给教育改造不良国民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在探讨教育对国民性改造的同时,还要看到人发展的有限性和社会对国民性改造的制约性,辩证地看待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对“国民性”的文化自觉和“教育能够改造国民性”的坚定信念,是国民性改造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因此,通过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加入文化类课程,增强教师文化自觉的能力;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教育信念;以及教师自觉自愿的自我提升,是提升教师参与国民性改造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国民教育的失落源于对"国民性"认识的模糊与不确定、文化多元与冲突所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工具性教育的凸显。当前,国民教育的重建需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对国民性的改造与完善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加强人文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体文化自觉能力的培养;注重教育与教育研究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被纳入教育学的话语体系,既是教育学学者对相关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自觉回应,也是对其学术使命的积极担当。教育虽为国民性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条件,但也不应被赋予各种无力承担的"厚望"与"误望"使其沦为"众矢之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本身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国民性之养成的本质乃是主体"文化化"的过程,国民性之改造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自觉"。教育改造或养成国民性虽责无旁贷,亦顺理成章,但教育之于国民性养成的限度也不应忽视。确证教育之于国民性养成的限度,对审思教育学的学术边界亦具有启示意义,是教育研究、教育学走向成熟的方法论自觉。  相似文献   

10.
国民性重塑是对消极国民性的颠覆以及对理想国民性的追寻。对师范生进行国民性重塑需要剖析师范生存在的消极国民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师范生应具备的理想国民性,即创新性、正义性、民主性、自主性和诚信性等,并探讨教师教育院校培养师范生理想国民性的方法与途径,以促进师范生国民素质的提高,使其入职后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范型。  相似文献   

11.
国民性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国民身上的特性体现,在意识、心理和行为中以稳定形态展现出来,是国民意识、国民精神等的总和,具体表现在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之中。自觉培养以现代国民精神为核心的国民性必要而迫切,当前的教育实践丢失了国民性,体现为国民性在教育方针中被淡化、在课程中受排挤、在校园文化中遭忽视诸方面。学校教育应具有清晰的国民性培养目标,凸显课程与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为国民性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4.
国民性改造是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主题,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救国图存中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反思。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对象主要是长期皇权统治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和传统文化心理。由于社会发展的惯性,20世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批判的中国国民劣根性在当代中国人身上依然有它的影子,中国教育仍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启蒙过程。当代素质教育应以改造国民奴性性格和自私心理为重要内容,致力于以独立性、公共性和参与性为核心的现代公民的培养。当代素质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最重要的是教育自身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对早期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民性与民族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混用,而与社会性、人性相区分。近代教育与国民性研究的缘起主要受到教育与国民性的传统联系、内忧外患的夹击以及他国的影响等因素的推动。早期文献主要是从本国单一比较、多国比较以及他者立场三种角度对中国国民性特征展开讨论,并提出用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具体措施。主要启示有:国民性是事实也是臆想;改造国民性不等于改造人性;教育对国民性改造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陈寅恪从文化学视角探讨国民性问题,对这一问题有着精深独到的见解.王国维从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现世乐天的人生态度、经验直觉的思维方式以及重行轻知的知识论等方面探讨中国国民性,并且提出了通过美学与宗教来改造国民性的独特见解.陈寅恪主要关注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并从学术、教育、社会等层面分析其影响,同时对中西方国民性作了简单比较.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从文化学视角而非社会学视角探讨国民性,二是深刻把握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习和借鉴其国民性思想,有助于增进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东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4):112-114
社会成员对其自身利益的认识与反映国家整体利益的国家文化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别和矛盾.缩小这种差别和矛盾,需要从国家的意识形态方面,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民性文化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思想道德教育是国民性文化安全教育的主要方法;舆论宣传是国民性文化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国民性文化安全教育的广泛性,决定了文化安全教育制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马林森的比较教育思想继承了历史-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国民性”是理解其比较教育思想的关键。本文以马林森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研究导论》为基础,透过三个方面对其比较教育中“国民性”思想进行了解构,国民性思想提出的背景、国民性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马林森的比较教育思想继承了历史-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国民性"是理解其比较教育思想的关键。本文以马林森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研究导论》为基础,透过三个方面对其比较教育中"国民性"思想进行了解构,国民性思想提出的背景、国民性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为背景,以西方传教十在华的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为主线,着重考察了国民性问题在其传教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并以他们采取的“西艺-西知-西政”和“由上而下”两条各有特色的开民智路线作了探讨,尽管其活动主旨在于传教本身。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具有警醒奋起和变化民质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